Alexa

全球塑膠公約25日登場!環團:台灣塑膠不減反增,限塑政策將跳票,恐成全球管制法外之地

全球塑膠公約25日登場!環團:台灣塑膠不減反增,限塑政策將跳票,恐成全球管制法外之地
撰文: 聯合報/邱怡瑄、李柏澔、許俊偉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Von Wong創作官網 日期:2024-11-12

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2021年發布全球環境展望報告,點出地球深陷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汙染等「三重行星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其中,聯合國統計,全球平均年產四億噸塑膠;自1950年代至今,地球已累積逾七十億噸塑膠垃圾,但僅不到一成進入回收體系,多數被焚燒、掩埋,或被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汙染。

近期,關注三大危機的國際峰會接力登場。繼十月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COP16)、十一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後,「全球塑膠公約」也將在十一月底於南韓釜山最終談判(INC-5),盼能誕生一部具法律約束力、且涵蓋塑膠全生命周期的國際條約。

 

我國自2002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陸續針對特定場所的塑膠袋、塑膠免洗餐具和塑膠吸管等進行管制。環境部還喊出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的政策目標。

 

一次性塑膠品產量 不減反增

 

但在國際間積極議定「全球塑膠公約」之際,台灣減塑行動卻遭外界認為牛步。環團指出,台灣限塑政策二十多年來看似按部就班,雖可見部分成效,但一次性塑膠品產量不減反增,明年全面限塑恐注定跳票,遑論2030年可達全面禁用。

 

經濟部統計,我國塑膠袋、塑膠容器與塑膠餐具等產量呈現增加趨勢。以塑膠袋為例,2002年生產量約22萬公噸,但2023年已高達29.2萬公噸。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2025年全面限塑期程將到,但目前塑膠袋管制對象仍只限十四類場所,未包含使用量最大的傳統市場和夜市,環境部雖在這兩場所試辦減塑,其中塑膠袋用量最大的水果攤商卻被排除;

 

且目前吸管、免洗餐具、塑膠杯、塑膠袋等都是從末端減量,未包含原生塑膠料減產,塑膠垃圾和焚化量不斷增加,明年全面限用目標跳票恐是預料之中。

 

政策規畫霧裡看花 無所適從

 

荒野保護協會說,目前環境部針對2025年僅說將以價制量限用,但細部規畫霧裡看花,業者與民眾難以適從。綠色和平也說,以2020年環保署時代推出外送減塑試辦計畫為例,當時缺乏減量目標,也不具參與強制性,如何能有效抑制使用塑膠用品?如今全面禁用僅剩不到六年,若不及早積極強制改變大眾使用習慣,2030年全面禁塑也會跳票。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2025年和2030年的限禁用是「目標」,確實尚無相關欲達成的減量數字,但現在不純粹僅以法令禁限用來減塑,也會以綠色設計、資源循環,翻轉消費者意識等來引導減量。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指出,這次「全球塑膠公約」要關注是否納入非締約方條款,否則像台灣這樣非締約方、又生產塑膠的國家,恐成全球塑膠管制的法外之地。台科大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認為,塑膠公約制定後,應會比照其他環境公約定期舉辦締約方大會(COP),並以議定書或協定進一步規範,台灣應跟進,不能置身事外。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今年11月25日展開,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聯合報將派記者前往釜山,即時報導談判進展。

 

延伸閱讀:

COP29登場 聯合國籲為全球氣候融資新目標達成共識

專訪綠色和平 Marian Ledesma:重複使用是減塑關鍵

河道垃圾9成塑膠 知名飲料品牌都上榜 環團籲大廠減塑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