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職安新規8月上路:未防戶外熱危害,雇主可罰30萬!專家揭4大解方對抗都市熱島

職安新規8月上路:未防戶外熱危害,雇主可罰30萬!專家揭4大解方對抗都市熱島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環境部 日期:2024-07-30

今天(8/1)起,當戶外作業熱危害風險達最高等級時,雇主必須提供遮陽和降溫設備與措施,若未做好預防,最高可開罰新台幣30萬元。

全球高溫屢創新高,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指出,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氣溫達17.15°C,超越前一天17.09°C的紀錄。環境部於7月31日舉辦「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政府部門代表共同探討台灣目前面臨的高溫挑戰,以及都市發展與個人調適的風險和因應策略。

跨部會建立高溫調適韌性 強化勞工保護

 

研討會主題包含高溫預警、都市熱島、健康調適,除了有學者專家的科學研究分享,也有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參與分享,讓民眾了解政府在對抗高溫的既有進展及未來策略。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以當前全球暖化趨勢及減碳進展,未來20年氣溫將比現在增加0.5至2°C,如何避免國人受到高溫的衝擊,現由環境部、衛福部及勞動部帶頭做起,未來將有更多部會共同參與,打造「防災、調適、淨零」三項合一的韌性國土。

 

彭啓明以近期侵襲台灣的強颱凱米為例,指出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民眾不應期待完全避免淹水情況,而是要不怕水淹,這就是調適的意義,提高對災害的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

 

環境部長彭啓明與研討會講者合照。圖片來源:環境部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表示,高溫除了使人不舒服之外,其實對身體的健康因素衝擊很多元,例如心血管的疾病、腎臟病、心臟病、糖尿病等,甚至連心理都將受到影響。衛福部將努力宣導民眾如何在第一線有效面對熱衰竭,如何避免高溫衝擊。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長鄒子廉指出,許多勞工朋友或是事業單位也在談論高溫假的問題,勞動部刻透過國際資料辦理相關研習,採取預防與避險措施,並修正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特別要求事業單位在最高風險等級的溫度下,要設置遮陽措施,並要設置休息場,以保護工作者及國民的熱危害預防。

 

台北市的都市熱島效應有多嚴重?

 

根據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提供的資料,以2020年7月24日為例,台北市當天創下了氣象站設立124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

 

下午1點時,市中心地區(中正、萬華)溫度飆升至38.4°C,而外圍較低溫區(如南港)卻僅有35.2°C,突顯城市中心區域因人為活動和建築密集,而導致溫度升高。

 

台北市2020年7月24日創下了氣象站設立124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圖片來源: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

 

根據林子平提供的資料,雖然台北近年最高溫並未明顯增加,但高溫區域正在不斷擴張。2021年,台北市已形成三大高溫區:盆地中心區(包括三重、中正、中和、板橋、新莊)、信義商圈和士林夜市商圈,而到了2022年,內湖科技園區也加入高溫區的行列。

 

2022年台北市已形成四大高溫區:盆地中心區、信義商圈、士林夜市商圈、內湖科技園區。圖片來源: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

 

林子平指出,都市熱島效應已不再局限於單一城市或行政區域。目前,這一現象已從台北盆地擴展至新北大漢溪河谷,甚至延伸到桃園八德、中壢,形成更大規模的熱島區域。

 

你可能也想看:北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明年一月上路!城市設計師看台北,20年環境轉型的三大關鍵

 

面對台灣城市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林子平強調,未來的都市治理應該整合國土計畫和都市規劃,共同應對這項挑戰。

 

根據近十年的觀測數據,北台灣多個地區在夏季下午2時的平均氣溫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圖片來源: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

 

都市熱島效應怎麼產生?

 

林子平表示,都市熱島效應主要由四個因素造成:

 

1. 綠地減少導致散熱不足

2. 大樓密集造成通風不良

3. 缺乏遮蔭設施和材料蓄熱

4. 空調使用增加排熱

 

林子平指出,城市可透過四項策略降低體感溫度,如增加水域、綠地和透水鋪面等低影響開發設施(LID);增加密葉喬木,設置騎樓遮簷和遮蔽設施;增加建築物棟距以改善城市通風;以及降低人工排熱,提升建築能效等級。他強調種樹是最好的方法,「種樹是永遠不後悔的選擇」。

 

林子平提出城市降低體感溫度的四項策略。圖片來源: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

 

根據林子平提供的資料,在改善城市通風方面,以台北市萬華區青年社會住宅(一期)為例,該項目透過控制建築物之間的間距(至少20-30公尺),有效改善居民的通風條件。

 

台北市萬華區青年社會住宅(一期),建築物之間的間距至少有20-30公尺。圖片來源:九典建築師事務所

 

針對提升建築能效,林子平在資料中特別提到德國的「建築能源護照」制度,該制度要求房東在房屋買賣或租賃時出示能源護照,詳細顯示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量。這不僅提高了能源使用的透明度,也為潛在房客或買主選擇節能住宅提供了重要參考,有助於推動整體建築能效的提升。

 

內政部建築能效證書和標識牌。圖片來源: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