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有4大策略 宜善用可堆肥替代材料
近年全球各國紛紛推行減塑政策,也對傳統塑化產業帶來衝擊。為讓台灣塑膠治理不落人後,今天由台灣生質與永續材料產業協會(TBSM)主辦的「可堆肥塑膠循環再利用論壇」正式登場,並由里仁等國內外業者分享「可堆肥材塑膠」的應用經驗。
宏力生化副總經理王舜弘強調,聯合國和歐盟的相關報告均指出,減塑需透過源頭減量、重複適用、提高回收、善用替代材料4大策略支持,且在所有替代材質中,又以「可堆肥材料」占53%使用量為最大宗。
目前,主流的可堆肥塑膠包括PBAT、PLA及PBS,不同於市面上多數「可分解塑膠」最終只能降解成塑膠微粒,可堆肥塑膠分解後能夠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有機質等天然元素,真正回歸自然。
▲宏力生化副總經理王舜弘呼籲政府重視可堆肥塑膠。徐采薇拍攝
里仁投入可堆肥生質包材 一年可替300萬個塑膠袋
在商業實踐上,國內有機食品公司里仁已有不小成果。里仁商品開發經理周瑜瑛分享,里仁自2017年起,已在蔬果部分改用歐美認證的可堆肥生質包材,一年能替代約300萬個塑膠袋,消費者使用完後還可送還門市回收,再製成店內販售的可堆肥生質花盆,「當消費者看到自己做回收是有意義時,更能促使他們繼續執行。」
鏡頭轉向國外,來自荷蘭的全球最大PLA(聚乳酸)供應商TotalEnergies Corbion市場開發經理林羿樂分享,他們已與韓國水商SANSU合作,買下對方回收後的水瓶,再分解成原料賣給廠商,「我們光去年就買回30公噸,相當於100萬個瓶子,已具備一定商業規模。」
此外,美國PLA企業NatureWorks是世界第一家生物聚合物樹酯供應商,並在泰國建成全球第一個整合型PLA工廠。近年,他們成功切入美國各類大型運動賽事供應連,從帳篷到戶外廠區的食品包裝等,一律使用可堆肥材料,同時設置多個回收點,讓民眾能直接認識可堆肥材料。
▲TotalEnergies Corbion市場開發經理林羿樂分享與韓國水商的合作案例。徐采薇拍攝
「沒處理的環保廢棄物還是垃圾」 台灣缺配套系統反致加劇污染
「沒有處理的環保廢棄物還是垃圾。」喬福材料總經理來俊吉引用台劇《人選之人》中的台詞指出,環保材質必須搭配後端處理才能讓垃圾變黃金,但過去台灣因缺少配套系統,導致可堆肥塑膠並未被妥善回收,甚至一度遭詬病加劇污染。
對此,致力於打造零廢棄生物循環系統的康得隆執行長陳立信表示,目前全台堆肥場超過150座,全年處理量達100萬噸,遠超過當前回收量,顯然技術、設備不成問題,眼前最大的瓶頸是卡在主管機關尚未修法,導致堆肥場無法合法處理可堆肥塑膠。
綜觀歐美乃至韓國等各國政府、企業,均已意識到替代材料的重要性,反觀台灣政府卻對「善用替代材料」態度消極,尤其在可堆肥塑膠上更是缺乏政策支持,故王舜弘等人也期盼藉此論壇,齊聲呼籲環境部盡快修法納管可堆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