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明年開始課徵「碳費」!企業淨零碳排怎麼做?從日本、韓國,新加坡經驗探詢做法

台灣明年開始課徵「碳費」!企業淨零碳排怎麼做?從日本、韓國,新加坡經驗探詢做法
撰文: 蘇巧慧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5-04

明年(2024)台灣要開始課徵「碳費」了!《氣候變遷法》於今年初通過,其中不僅淨零目標明確入法,而且最快明年將針對企業徵收碳費,直接排碳大戶、用電加製程每年排放逾2.5萬噸的製造業,合計約有500家企業會受到影響。

而碳費費率訂定的期程與依據,向來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立法院,我更是持續不斷要求環保署儘速提出合理規劃。

收費之前總要先知道如何計價,簡單的說,碳定價(Carbon Pricing)其實就是「汙染者付費」。當碳排量越多,生產者就要付出越多,並且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作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

 

常見碳定價的做法有徵收「碳費」、「碳稅」以及實施「碳交易制度」,不管是費或稅都是針對碳排放所課的費用,他們的差別在於:

 

【碳費】:如同「空污費」「水汙費」一樣,是「特別公課」,收取後專款專用,例如可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等。

 

【碳稅】:如同一般我們繳納的稅,由國家統一徵收,統一用於公共建設、福利支出等。

 

【碳交易】:制定排放總量,每間企業根據分配到的排放配額與實際排放量的差異,進行排放量配額交易,如同商品一樣。

 

實際上,碳費/稅與碳交易並不互斥,有許多國家同時使用這兩種工具,我國也在規劃成立碳交易所。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68種碳定價制度正在運行。也就是說,實現淨零碳排其實沒有一定的路徑,端視各國的條件與實際狀況。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鄰近亞洲國家是怎麼做的。

 

你可能也想看:新加坡碳費每噸高達 500 元,台灣起徵 300 元算貴嗎?2024年台灣碳費應該收多少才合理?

 

日本:2012年起,日本針對化石燃料課徵「全球暖化對策稅」,並且制定「J-credit制度」,日本企業、地方政府、或從事農業、森林業相關業者,透過導入再生能源設備或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經主管機關認定後,可獲得二氧化碳減排量的證書,若大企業難以達成減碳目標時,可以購買證書來補足二氧化碳減排額度。

 

不過由於J-credit並不具有強制力,而且證書不是透過公開市場交易,價格透明度不足,日本政府正在考慮進一步導入具強制力的碳交易制度。

 

韓國:韓國在2015年實施全國碳交易制度,是亞洲第一個全國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國家,更於2021年將碳交易涵蓋的行業別擴大到建築和運輸兩大部門,使得全部受管制的行業總共有六個,分別為電力、工業、建築、廢棄物、運輸、公部門,共涵蓋685家業者,約7億噸排放(占總排放量74%)。

 

新加坡:作為第一個實施課徵碳稅的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碳稅的特色在於,一開始訂定較低廉的稅率,再逐步調漲,讓企業有更多的適應空間。2024年將會從一開始實施的每公噸5新幣(約115台幣),一口氣調漲到25新幣, 2030年更會來到80新幣。

 

除此之外,新加坡公布的《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更打算成爲亞太區的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目前新加坡已有兩個全球碳交易平台AirCarbon Exchange與Climate Impact X,台灣的奇美企業也是其客戶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碳費、碳稅、碳定價... 碳中和與淨零有什麼不同?一次搞懂16個碳名詞!

 

反觀台灣,由於排碳大戶高度集中在中鋼、台塑等企業,前十大工業用戶就佔了工業碳排的70%,較難形成活絡的碳交易市場,而由主管機關訂定費率統一徵收,相較於從無到有建立碳交易市場更加單純,反而能讓台灣更快走上減排之路。

 

從國家立場而言,碳定價,不僅僅是環保與愛地球,同時還有市場進入與競爭的重大戰略意義。隨著國內碳費開徵,面對接軌國際供應鏈壓力的大企業,其實是更具備打國際盃的資格。

 

然而,如何加速整體產業鏈轉型,讓那些對碳盤查、碳足跡、碳權、碳交易等還很陌生的中小企業,能夠一起成為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好夥伴,勢必也是我們必須一步一步拼上的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