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針對「調適(Adaptation)、減緩(mitigation)和金融( finance )等面向,在所有締約方複雜且微妙的共識平衡下取得進展。
2. 通過《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第六條的規則手冊(Rulebook),啟動全球碳市場開展(來源)。
主辦國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將本次成果視為「終結氣候變遷的開端」,同時表示未來有更多工作要做。面對協議過程所反應的「利益、矛盾及政治意願衝突」,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則語重心長地表示:「這世界依舊處於災難邊緣,未來各國必須加速行動並啟動緊急模式,否則達成淨零目標的機會本身就是零」(來源)。
每年峰會期間,除了國家領導人會議之外,主辦單位也會開放籌組周邊會議及展覽活動以提供更多利害關係人進行意見交流、分享經驗及行動。根據統計,COP26期間總共匯集了大約5萬名線上及實體參與者。
今年受到環保署及能源局邀請,我代表陽光伏特家及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參與COP26的周邊會議及相關活動。除了分享觀察見聞,也希望藉此回應台灣在氣候行動上如何展現力量、不落人後。
首先,我觀察到COP26大會及週邊會議的重點之一為落實「氣候正義」,為弱勢族群及開發中國家提升「調適」及「減緩」能力。
在我受邀參與其中一場於大會藍區舉辦的周邊會議,主題為「加強科學與人民的氣候風險對話」,這是一場必須經過締約方會議正式承認NGO組織才能申請籌組的會議,台灣團體相關場次可參閱此連結。
在這場論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分享其與海洋委員會及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合作投入「氣候與海洋風險脆弱性指標(The Climate and Ocean Risk Vulnerability Index, CORVI)」國際倡議,並以我加勒比海友邦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首都巴士底市(Basseterre)為研究標的,藉此逐步建構全球共通風險指標,同時幫助友邦國家預防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及強化國家韌性。
此外,小島國家所面對的氣候變遷生存和環境問題,台大環工所侯嘉洪教授也分享了台大團隊透過研發電容去離子技術,將家庭廢水再淨化轉換成再生水,避免珊瑚被多重傷害,並能用於種植水耕植物。未來希望投入吐瓦魯上百位家戶,進而解決當地飲用水、食物與衛生等基本需求的問題,藉此協助小島國家吐瓦魯應對氣候變遷下的多項危機。
今年會場內的吐瓦魯國家館,台灣藝術家黃瑞芳以穿著救生衣的北極熊雕塑以及懸吊企鵝,凸顯出小島國家與北極熊及企鵝面臨相似的「氣候難民」困境。除此之外,大會期間吐瓦魯外交部長更在水深及膝的海水中發表演說,藉此強調該國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迫切危機。
在另一場由「台達文教基金會」邀集台灣COP26與會專家分享現場觀察的對談活動(連結),我也再次強調全球淨零目標下必須加速能源部門的系統轉型,並且在過程中必須提供技術與資源協助弱勢族群對象,才能真正落實「不遺落任何人」的永續發展未來。而此,也呼應今年COP26大會所強調的「公正轉型」觀點:
氣候變遷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問題。此外,在採取氣候行動過程中應尊重、促進並考慮原住民、當地社區、移民、兒童、身心障礙與弱勢者的相關權益,並兼顧性別平等、婦女賦權及世代公平。(來源)
其次,「氣候金融」也是COP26會議的關注重點。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除了再次呼籲已開發國家必須在2025年前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以協助其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另一方面COP26會議更近一步推進了一項有助於跨國資金流動與協力減碳的重要工具:「巴黎協定」第六條,有關碳交易的規則手冊。
為了實現本世紀末升溫不超過1.5°C的目標,《巴黎協定》第六條規劃透過全球適用的碳市場機制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透過資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減碳並取得額度,藉此以較低的減排成本履行其國家自主貢獻承諾,進而促進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間的資金與技術流動。
COP26期間,我參與了一場由環保署主辦的論壇活動,邀請台灣民間團體與國際學者針對《巴黎協定》第六條發展趨勢與臺灣可行參與模式進行交流(議程)。其中包含,美國學者及國立清華大學范建得教授、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針對國際碳定價機制、歐盟碳邊境稅等提出分析觀點,並交流台灣的挑戰和機遇。
此外,本場也邀請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國泰金控投資長從技術與金融角度分享企業低碳策略。我則以陽光伏特家及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所發起的「綠能公益100+」(GW100+)倡議進行分享,提出串連國內公私部門合作的創新減碳策略與具體成果。活動期間我也邀請眾人簽名響應「綠能美好行動」,並且得到許多國內外朋友的支持,包含友邦國家瓜地馬拉環境部長也簽署表達認同(相關報導)。
國泰金控投資長、瓜地馬拉環境部長響應GW100+綠能美好行動。 圖/陳惠萍提供
如同大會期間,由南非、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歐盟共同發起,結合公私部門金融機制支持南非加速公正的能源轉型的夥伴倡議(連結)。我認為,未來透過國際間擴大串連,幫助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的相關作為,也將成為實踐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及促進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總結而言,藉由本次貼近參與COP26,可以更明確地感知到奔向淨零已是全球共識,差別只是「何時」與「如何」達成。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更加關注弱勢國家與族群所面臨的公平正義問題,並且應透過挹注更多「氣候金融」(climate finance),以及全球碳市場等機制帶動資金投入保護森林、增加再生能源設施等減緩氣候變遷的減碳行動。
藉由本次通過的「巴黎協定」規則手冊,也將有助於透過跨國協力、企業與民間合作等方式,加速因應氣候危機的減碳作為。在建立全球碳市場體系的執行機制與通用規則上,除了重視減碳的經濟誘因外,也須審慎建立包含透明度、衡量準則等方式以避免「重複計算」或「漂綠」。
回顧這場COP26大會,儘管台灣非締約國家,但台灣公私部門仍積極展現對抗氣候變遷、呼應全球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行動力量。除了正式周邊會議,台灣官方及民間團體也在鄰近場域舉辦系列國際交流活動(連結),並透過各種管道方式向友邦國家表達訴求(參考)。
COP26「台灣日」:全島齊力的台灣綠能發展。 圖/陳惠萍提供
參與這場重要的全球會議,我期許自己「把台灣帶出去、世界帶進來」。在這場為地球而戰的氣候戰役中,我相信沒有人可以置身其外。如同整個格拉斯哥與會場中充滿「立即行動」(Action Now)、「All in」(全力以赴)的口號標語,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守護地球家園是所有人的責任,你我都應該一起行動、創造改變。
離開前,望著會場中由100個國家、10000封孩子寫給大人們的信件牆,他們童稚且真誠地呼籲大人們:這是我們的未來,請別讓我們失望。
COP26已順利落幕。在離開格拉斯哥之後,我相信這場為地球而戰的全球氣候戰役,才正要開始!
※本文授權自陽光伏特家,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