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KPMG產業報告》逾五成台灣企業啟動AI,僅8%規劃長期藍圖!三大卡關難題是什麼?

KPMG產業報告》逾五成台灣企業啟動AI,僅8%規劃長期藍圖!三大卡關難題是什麼?
撰文: KPMG新聞稿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 Shutterstock 日期:2025-07-22

面對生成式AI及AI Agent快速崛起,全球產業正進入智慧應用新世代。KPMG安侯建業21日發佈《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針對金融、科技、工業製造、消費零售與等五大關鍵產業進行調查,剖析AI技術在台灣企業中的導入現況、效益、風險與人才挑戰。

台灣逾半企業已規劃或導入AI,消費零售業最積極

 

報告指出,企業導入AI的主要動機為降低人力成本(43%)、提升產品與服務效率(41%)與優化行政流程(40%),反映出AI已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目前已有54%的台灣企業導入或規劃導入AI技術,其中12%已將AI全面整合流程,將AI應用從試驗階段邁向實務落地。然而具備完整的AI發展路徑圖的企業僅8%,顯示整體市場仍處於探索與試驗階段。

 

KPMG專業策略長池世欽指出,AI早已不只是技術部門的議題,而是驅動企業轉型的核心策略,企業若能掌握AI的實務應用並配合長期策略,將有機會在全球智慧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從產業觀察,消費零售(67%)與科技產業(56%)是目前導入AI比例最高的兩個領域。KPMG數位長賴偉晏分析,這些產業對AI接受度高,需求迫切,若能從試點推廣至整體營運,將顯著提升效率與決策品質。

 

金融產業方面,因法規要求嚴謹,,需高度確保金流與個資安全,業者以提升行政效率為導入AI的主要目標(50%),例如透過AI進行資料辨識與整合,有助於簡化流程並強化金流與個資安全。

 

AI推動的三大難題:人才缺、成本高、風險不明

 

儘管AI應用潛力極大,但導入過程中仍充滿挑戰。報告指出,45%的企業認為「缺乏合適人才」是推動AI應用的最大障礙,現今企業面臨諸多困境,如:缺乏AI相關技術人才、專業人才招募困難或人才策略不明等;其次,導入成本過高(42%)與風險難以評估(32%)分別居次。

 

圖片來源:KPMG

 

不同產業面臨的困難亦有所差異,工業、金融與健康照護及生技產業普遍將「人才」視為推動AI應用的最主要挑戰,這些產業對AI技術的專業性要求高,且需結合領域知識,導致具備跨領域能力的人才稀缺,培養成本與時間也相對較高。

 

科技業與消費零售產業則多認為「導入AI成本過高」為當前主要障礙,此產業具一定的數位基礎,但AI應用涉及大量資料處理、模型訓練與部署,需投入高額的硬體資源與雲端運算資源,加上持續的維運與優化成本,使得中小型企業較難以承擔。

 

池世欽強調,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需配合企業策略長遠規劃執行,才能真正落實AI效益,不論是採用外包服務或自行建置系統,皆需投入相當資源與成本。唯有在技術、人才與資源三者間取得平衡,企業才能在AI轉型中穩健前行。

 

他認為,AI應用的成功關鍵在於「人才」與「文化」的轉型,企業應積極投入內部培訓與跨部門協作,才能真正釋放AI的潛力。

 

數據安全與模型偏誤為主要風險,AI治理機制成關鍵

 

AI應用雖帶來效率與創新,但也伴隨潛在風險。此次調查,66%的企業擔憂機敏資料外洩,38%擔心數據分析不精準導致決策錯誤,37%則關注模型訓練中的數據偏誤。

 

賴偉晏提醒,企業在導入AI時,應同步建立資安防護與風險評估機制,並強化資料治理與模型透明度,才能在創新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他認為,企業需建立可信任AI的10大重要元素,包括公平、透明度、問責制、可解釋性、資料完整性、可靠性、隱私、保障、安全、永續等,以確保創新與風險管理間取得平衡。

 

圖片來源:KPMG

 

 KPMG表示,未來AI將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驅動創新、重塑價值鏈的關鍵力量。台灣企業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擁抱AI,掌握產業轉型契機,將可在全球智慧經濟時代下,開創台灣產業新未來。

 

※ KPMG《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全文,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