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減碳商機,氣候科技創新屢獲支持
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Fund)是由比爾蓋茲支持成立的私營公共基金,長年致力於投資清潔能源技術,並推動大規模的能源轉型。投資人還包括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組織宗旨是要「和眾人合力打造出一個由潔淨能源推動的世界」。
每年人類會製造出 510 億噸的溫室氣體至大氣層,根據該組織的估算,若我們想力挽狂瀾,及時達到聯合國氣候峰會設定的減碳目標,就必須在短短 30 年內把這 510 億噸降到零。
實際做法方面,突破能源基金持續尋找具前瞻性與潛力的潔淨能源技術,並以其作為投資標的,來幫助更多夠「綠」的點子早點成熟、離開實驗室,走向市場大眾。像是近期技術投資人 Toone 就簽署核准了五項碳捕捉科技投資,其中有四家已獲公開。
碳捕捉爭議一:可能削弱企業推動 ESG 意願
所謂的碳捕捉(carbon capture)指的是一套移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可能是由碳排源頭著手,也可能是事後從大氣層中移除;有些方法歷久彌新,有些則充滿創新實驗性,整體來說碳捕捉尚屬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市場。
目前業界對碳捕捉技術持保留態度的原因之一,在於潛在的企業道德危機:倘若未來某天碳捕捉技術發展更成熟,變得開始符合企業成本效益,那是否就代表各組織從此擁有「正當藉口」,不必再費心為自家公司營運除碳(decarbonize)?他們大可以持續排放二氧化碳,只要稍後再從大氣中抽回就行;可實際上,這等於是讓全世界的減碳目標裹足不前。
面對此派說法,Toone 深信發展替代能源、革新技術以增進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採用碳捕捉科技,這些方法不能「擇一就好」,而是該擁抱所有可能性,才有機會在 2100 年之前,把暖化幅度壓在保守 1.5°C 以下,最高不能超過 2°C。
碳捕捉爭議二:誘因不足、相關配套付之闕如
在走向商業規模化之前,對於每項新興科技來說,市場需求大小也是必須要考量的課題。風力、太陽能等替代能源市場需求穩定而強勁,發電成本甚至能壓低到比化石燃料還便宜。至於發展相對未成熟的碳捕捉科技,誰會願意出錢來進行二氧化碳移除呢?
美國聯邦政府尚未制定任何強制性法規,目前碳捕捉市場的企業組織,都是出於自願性參與,也因此現今碳捕捉技術的需求面,依舊充滿了各種變數。
縱使如此,突破能源基金對於此項技術發展仍樂觀看待。投資領導 Toone 指出,近期已經有幾個產業能看出些許需求,例如碳酸飲料這個品類,已經有部分市場願意付出每公噸 1000 美元的價格來進行碳交易;另外在石化產業,一公噸的二氧化碳價格約落在 35 美元,這些除碳資源主要應用於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enhanced oil recovery)。
除了上述兩項常見爭議,碳捕捉還得面臨成本高昂,且當前技術難以規模化的問題。不過 Toone 相信,各國政府必須得正視氣候變遷一年比一年更嚴峻的事實,等到除碳演變成一種政治需要,相關法規訂立、針對企業提供經濟誘因勢在必行,屆時也將成為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的一大助力。
延伸閱讀:
全球最大「碳捕捉」設備將啟用,打造它的是一家巴菲特看好的石油公司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