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碳元」時代來臨!碳權如何交易將成重頭戲

「碳元」時代來臨!碳權如何交易將成重頭戲
撰文: 工商時報社論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5-12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2021年7月公告第二季財報後,股價一路狂飆,造就執行長穆斯克成為全球首富,背後主要原因不只是締造有史以來最高的營收成績119億美元,同時也是首次不必依靠碳排放交易等額外收入就達到獲利的承諾。在2021年的財報中,全年獲利55.19億美元,其中碳權營收為14.6億美元,預估2022年該項營收將到達20.5億美元,而主要的貢獻者,是歐盟所規範的新車行駛碳排放標準的法案。

根據此一新法案,每公里排放130公克二氧化碳,每超標1公克的罰款為95歐元,並在2021年起會限縮到每公里排放95公克,致使歐洲汽車大廠紛紛向特斯拉購買碳權。飛雅特、克萊斯勒等均為特斯拉碳權交易的大客戶,2019至2021年已花費24億美元向特斯拉購買碳排放額度,這是綠金到目前為止最引人矚目的新聞。

 

大廠之間,買賣雙方進行碳權交易,正如火如荼開展。當交易越來越頻繁、交易件越來越細時,需要有個交易中心成為被信賴的第三方以進行操作。最近,新加坡政府宣布,2024年碳稅將從現行每公噸5新幣(約合台幣104元),一口氣翻倍至25新幣,預計2026和2027年左右漲至45新幣。這波漲價,正是配合新加坡打造亞太區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的目標及展現雄心壯志。而為了因應廣泛看好的碳交易市場商機,扮演國家基金角色的淡馬錫,攜手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成立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CIX),並於去年底完成試點計畫。

 

商業的本質就是進行有效的交易,有志之士在這個資本和數位融合時代,已經大膽預測「碳元」時代也許即將到來,碳排放指標有望成為下一代具有全球支付功能的虛實整合的貨幣。如果在這個巨大的市場裡,可解決「訊息不對稱」、「信用不傳遞」的交易障礙,再演化成屬於非同質化代幣(NFT)的商機,就可以坐擁居間的巨大利益。

 

做為一個好的數位資產NFT,除了要有要有基本定價、優化交易成本外,還需要有下列幾項條件:第一,具有稀缺性,且有貨幣自由流通的屬性;第二,具有可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對碳指標的身分進行標識,並記錄碳指標的流向;第三,具備解決社會永續問題的共生性。因此,以淨零碳排為核心的碳信用NFT正符合這些屬性。

 

基於《巴黎協定》的框架共識,各國需要設定一個年度碳排放上限,這個上限會作為額度分配到指定行業,並且這個額度是逐年遞減的,但可從市場交易獲得。以歐盟為例,從2021年起,排放上限每年減少2.2%,相當4,300萬噸二氧化碳,而公開市場將有4,300萬噸的碳排放信用可供兌換,對於那些短期內做不到減排的主體,這將是必需品,並且,碳排放指標不能滾動到下一年使用,形成了一個有限供應市場。在淨零技術尚未商業化之前(估計在2030年後才得以商業化),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國家或企業需要購買,這也是第一個案例,為何特斯拉可通過出售碳信用獲得如此鉅額收益的原因。

 

如果碳權和碳稅的支持國家越多,可預期未來公司的財務報表裡面,碳信用有可能成為重要資產類別,並以NFT的形式存在,也只有NFT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和流通性,非常適合管理和跟蹤碳信用足跡,也解決了「訊息不對稱」、「信用不傳遞」的交易障礙。

 

但美中不足的是,創建一枚普通NFT會產生非常鉅額的碳排放,會帶來超過200公斤的碳,相當於一架普通美國汽油動力車行駛500英里產生的碳足跡,而其罪魁禍首是乙太坊網絡使用的演算法,耗能相當巨大。因此,運作的交易平台,除了以碳信用NFT項目達成財務業績,還需要滿足自身平台的綠色指標,若有違者,要接受投資人的資本回撤或者視為債權違約。

 

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這恰好提供一個很好驗證商業模式和技術的機會。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的路徑圖,在碳稅上只以一句「修正溫室氣候法」輕輕帶過,對碳權的交易部分則更是避重就輕。相較於新加坡政府的積極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新任的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表示,台灣應重新打造成亞太營運中心,並以ESG和循環經濟為主軸。雖有強烈企圖心,但若無法在碳交易的思維下協力政府進行政策創新,將是口惠而實不至。

 

延伸閱讀:

碳權制度的理想與限制

2050淨零排放 三個必修課

為何全球急需「永續揭露標準」
 

※本文授權自工商時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