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57%碳排來自工業,產業如何擁抱淨零排放?專家給2個轉型建議

台灣57%碳排來自工業,產業如何擁抱淨零排放?專家給2個轉型建議
撰文: 數位時代/陳映璇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4-25

「原油當燃料」的時代已過,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趨勢,石化業、鋼鐵業、水泥等重工業必須展開轉型,「2050年看似遙遠,但對產業來說2050年就是明天,」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台灣半數以上的耗能設備將在2035年前進入汰換週期,從現在起透過改變製程,可降低居高不下的碳排。

建議一:不用等碳捕捉技術成熟,能源效率、物質效率可先行

 

趙家緯指出,台灣碳排高達57%來自工業部門(含整體鋼鐵與煉油業),在國發會2050年淨零路徑圖中,雖然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與循環經濟3大面向與11項措施,但欠缺零碳製程的規劃時程。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透過公共工程中訂定鋼鐵水泥低碳採購標準,可促進工業低碳轉型。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提出的報告,在2050年淨零情境下,石化原料在2040年零成長、粗鋼2030年零成長,水泥2030年負成長,「 我們不用大規模仰賴負碳技術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成熟化,在2030年前可以透過『抑制需求量』達到減碳, 」像是提升能源效率、物質效率,可減少企業能源、原物料使用、廢棄物棄置量、污染量與處理成本。

 

針對工業轉型部分,他建議2030年物質效率提升40%,2035年零碳製程占比達半,2040年前主要耗電產業達到RE100(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在政策配套上,公共工程中訂定鋼鐵水泥低碳採購標準;或提出跨領域工業去碳化研究旗艦計畫,例如美國就砸百億美元投資氫能計畫。

 

建議二:從源頭減量!改變產品設計、資源循環再利用

 

觀察近期企業因疫情面臨供應鏈缺料、斷鏈問題,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認為,未來企業必須思考如何透過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在製程減少碳排,並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像是2021年起,歐盟要求廠商標示產品耐用與維修權,倡導以「提供維修服務」代替購買,就幫歐盟消費省下1,200億歐元,「若用過去線性經濟的概念,生產者會把碳費轉嫁消費者,但有這些法規後,生產者反而需要吸引消費者來使用服務。」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認為,未來企業必須思考如何透過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在製程減少碳排,並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換言之,企業必須從源頭減量、改變產品的設計思維。陳惠琳指出,全球56%鋼鐵應用在建築業,若建築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可減少38%重工業排碳,像是減少建築樓板面積、建材重複使用等。

 

而像是半導體製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台積電將在中科成立「零廢製造中心」,投入半導體廢棄物回收純化並再利用,預計2023年營運,面對2050淨零排放,產業意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認為,減碳已經是企業要面對的真實問題,過去價格是影響市場運作最重要的訊號,未來「排碳」也會成為影響企業投資的關鍵。台灣包括鋼鐵業、石化業等難減產業如何減碳,半導體產業如何做到更好的物質循環,都是政府未來布局的重點。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