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啟動全球首個碳邊境調整機制(又稱碳關稅),最快2023年試行,引發產業界「碳焦慮」,台灣擬規劃每年碳排2.5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徵收碳費,預計最快在2024年上路,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盼今年完成立法,明年建立子法制度,不過這樣的時程,引發環保團體批評時程太晚,可能還拖累2050年淨零目標實施。
台灣以出口導向、仰賴國際貿易,去年出口總值達4,465億美元突破紀錄。隨著國際研擬碳關稅機制,未來出口的產品,可能都會面臨「碳成本」的問題。因此台灣需要碳定價的制度,否則將無法與歐盟談判貿易公平等問題。
溫管法估4月底送立院審查,碳費徵收拚2024年上路
只不過,授予碳費收取機制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簡稱溫管法)仍卡在行政院,過去一段時間,環團呼籲需加快溫管法修法,及早建立台灣的碳定價制度,張子敬去年10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曾說,最快2023年訂定每公噸碳費金額,並在同年開始課徵。
但他11日接受網路節目訪問的說法又改變。張子敬提到,目前溫管法草案已在行政院,希望4月底送立院審查,若今年完成立法,明年就可以建立徵收對象及費率等子法制度,預計2024年、2025年開始徵收,希望趕在歐盟2026年碳關稅正式上路前。
環團:長期應朝向徵收「碳稅」,讓利益全民共享
今年3月底台灣才公布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面對2024年計畫開徵碳費的時程表,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點出兩點困難:
第一、碳費時程往後延一年,可能拖累2050年淨零目標實施,且目前詳細徵收的對象、費率都還不明。
第二、環保署規劃徵收碳費會「專款專用」,碳費用在溫室氣體減量、發展低碳、負排放技術,但他擔心,碳費用途只用於企業減碳技術,是變相「左手出、右手進」,且環保署是否有能力管理龐大的碳費基金,仍待討論。他建議短期環保署徵收「碳費」,但長期還是要朝財政部徵收「碳稅」的方式前進。
台灣擬規劃每年碳排2.5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徵收碳費,預計最快在2024年上路。
未來企業繳稅的項目增加碳稅後,當企業越努力減碳,所課徵的碳稅金額就會降低,達到整體減稅的效果。林彥廷表示,稅進到國庫、用途更廣,像是國外有碳紅利制度,讓全民共享減碳利益,「大眾就會凝聚減碳的共識,而不會困在產業端的討論。」
雖然台灣採碳費先行,但他認同碳費也是減碳工具之一,接下來一噸碳要收多少錢,費率的訂定,必須明確告訴外界為何該價格可以達到有效減碳。
過去環保署曾委託的英國研究機構倫敦政經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調查,每公頓碳費應課徵新台幣300元以上,對企業來說才能夠達到減碳的力道。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