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積電、宏碁相繼宣示RE100!臺灣如何應對全球產業「潔淨供應鏈」需求?

蘋果、台積電、宏碁等大廠相繼宣示RE100!臺灣如何應對全球產業「潔淨供應鏈」需求?
撰文: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Greenpeace 綠色和平提供、達志 日期:2021-11-25

什麼是「RE100」聯盟?為什麼蘋果、台積電、宏碁、華碩等大企業紛紛宣示加入?這個倡議有哪些環境訴求?企業宣示 RE100 又將對國際貿易與全球供應鏈造成什麼影響?臺灣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場全球延燒的企業淨零熱?如果您也關注以上問題,本文將為您一一剖析。

「RE100」是一個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共同發起的氣候倡議行動。加入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必須公開承諾「在 2050 年前達成 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且每年以公開透明的原則向聯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截至 2021 年 10 月,全球已有超過 300 家成員,包括 Apple、Goolge、台積電等知名企業均在其中。產業巨擘為什麼願意承諾轉用再生能源?將對臺灣產業帶來哪些影響?臺灣在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關鍵角色?

 

永續議題備受企業關注,再生能源需求大增

 

無論在臺灣或全球,為減緩環境惡化、因應能源短缺問題,淘汰化石燃料並轉向使用再生能源已是現在進行式,隨著各地政府與企業相繼宣布淨零目標與減碳路徑,再生能源發展、碳定價、碳邊境稅等減碳措施也為人所重視。

 

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曾表示:「企業有著絕佳的機會協助建設更永續的未來,為我們環境旅程提供動能的創新不僅對地球有益,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提高產品能效,並在全球各地引入新的潔淨能源。氣候行動可以成為創新潛力、就業機會和永續經濟成長新時代的基礎。藉由對淨零碳排(碳中和)許下的承諾,我們希望成為池塘中的漣漪,能激起後續更大的變化。」

 

 

事實上,蘋果不僅加入 RE100,承諾在 2050 年前 100% 轉用再生能源,更於 2020 年 7 月宣示,將在 2030 年達成淨零碳排放(意即碳中和)。

 

為達成目標,蘋果開啟為期 10 年的「氣候路徑圖」,透過低碳產品設計、提升能源效率、擴大再生能源、工藝和材料創新、生態復育造林等方式,打造品牌市場定位。截至 2021 年 10 月 27日,更帶動 175 家供應商承諾「 2030 年前,將製造蘋果商品的所有消耗能源轉為再生能源」,包含台積電、鴻海、日月光、力麗等多家臺灣大廠加入蘋果「供應鏈潔淨能源計畫」。

 

企業能源轉型,蘋果並非個案,截至 2021 年 RE100 已有超過 300 家企業成員,其中不乏您我耳熟能詳的科技巨擎(Apple、Google、Facebook、HP)、金融業(高盛、瑞士信貸、花旗銀行)、食品飲料(Walmart、可口可樂、星巴克)、服裝流行業(Nike、Burberry、H&M)、美妝保養產業(嬌生、雅詩蘭黛、歐舒丹集團)等。

 

企業成員透過自發自用綠電、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Cs)、簽訂綠電購售合約(PPA)等方式,達成能源轉型目標。目前 RE100 全球成員對再生能源的總需求量,已超過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年用電量。

 

截至 2021 年 10 月,RE100 於臺灣進行營運活動的成員超過百家,其中,臺灣企業共計 13 家,自 2018 年大江生醫加入後,科毅、歐萊德、葡萄王、台積電、菁華工業、台達電、佐研院、宏碁集團、聯華電子、金元福、華碩、美律實業等企業也陸續加入。其中,台積電更已簽署全球最大的綠電購售合約。

 

 

全球產業拚淨零,臺灣扮演關鍵角色

 

臺灣雖為彈丸之地,卻是世界主要的製造業中心之一,以電腦、筆電、手機等 3C 產品都需要的印刷電路板(PCB)為例,2019 年臺灣業者為全球最大的 PCB 供應商,全年總產值近 220 億美元,約佔全球產值(683 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根據 2020 年 RE100 臺灣年報,截至 2019 年底,在 228 家成員中,共有 85 家 RE100 成員企業在臺灣設有營運據點,並有高達 38% 成員依賴臺灣實現潔淨供應鏈。如今,加入 RE100 的企業數已成長逾 300 家,全球企業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將大幅成長。

 

世界大廠紛紛要求其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以出口為重要經濟導向的臺灣若要在全球供應鏈維持競爭力,使用再生能源儼然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臺灣目前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佔電力結構的 5.6%,難以滿足企業激增的再生能源需求。

 

「潔淨供應鏈」與「碳邊境稅」,是臺廠危機或轉機?

 

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嚴重不足外,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已在轄內徵收碳費或碳稅,要求碳排量大的企業大戶擔負「碳污染」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現在更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以管制產品進口的碳排放量。

 

 

目前,臺灣主要貿易夥伴美、日、韓、歐盟政府均著手研擬碳邊境稅的規畫,歐盟更已明確表示將針對高碳排商品於 2023 年試行碳邊境稅,並於 2026 年正式起徵,以完成在 2030 年達到溫室氣體減量 55%,以及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歐盟為臺灣第 4 大出口貿易市場,年貿易額達歐元 505 億(約新臺幣 17,178 億元),一旦提出起徵碳邊境稅,將對臺灣出口競爭力造成巨大影響。

 

2021 年 8 月,為評估國際碳邊境稅將對臺灣產業造成哪些衝擊,綠色和平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合作,發表《淨零賽局來臨:國際碳邊境稅臺灣衝擊報告》,指出實施「有效碳定價」制度將可:

 

1. 協助產業於國際競爭局勢中持續發展。


2. 促進臺灣消費與投資,帶動 GDP 成長。


3. 加速臺灣減碳成效,邁向 2050 淨零碳排。

 

 

2021 年 10 月,綠色和平更發布「臺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結果,並邀請工商協會代表共同出席,說明「有效碳定價」對於臺灣淨零路徑與維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性。意向調查指出,六成企業對國際碳定價的趨勢有所理解,將近九成支持臺灣必須實施「有效碳定價」,並有八成企業同意實施後逐年漸進遞增至國際碳定價水準。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在本次的意向調查結果中,有高達 97% 的受訪排碳大戶皆支持 2050 淨零,同時面對國際碳邊境稅(CBAM)即將到來的衝擊,高達九成的企業皆希望政府能自己收取有效碳定價以減免 CBAM 的影響。」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則指出:「無論是從台灣淨零行動聯盟的倡議、或是綠色和平此次的調查,皆可得知產業界皆已經認同 2050 淨零的共識。然而淨零除了口號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政策作為,而『有效碳定價』即可以營造整體減碳的大環境、收取的基金更可以提供企業資源進行低碳轉型。」

 

政府須加強減碳力道,減緩氣候危機,維持產業競爭力

 

民間組織與企業如火如荼展開行動因應全球淨零趨勢,反觀臺灣政府雖於 2021 年 10 月表示將「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發展再生能源的腳步及減碳政策卻仍遲滯,至今仍未制訂有效的碳定價並提出達成 2050 年淨零排放的路徑藍圖,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也僅計劃於 2025 年達到 20% 占比,顯然無法為企業提供足夠再生能源電力。

 

鄭楚忻強調:「除了將 2050 淨零目標入法,臺灣政府應該提出具體的淨零路徑藍圖,並將 2050 目標奠基於更積極的 2030 年減碳目標,同時落實有效的碳定價政策,透過經濟工作營造有助再生能源發展的環境,促使產業零碳轉型。」

 

邀請您與綠色和平一起督促政府及企業為維持臺灣出口競爭力與應對氣候危機,加速轉用再生能源,積極減少碳排放量,為您我及下一代創造宜居且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家園。

 

了解更多企業減碳方法,請點擊【RE10x10 企業綠電倡議】

 

※本文授權自綠色和平,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