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颱風路徑變了!台灣缺水問題成慢性病,將直接影響台灣最大兩個產業

颱風路徑變了!台灣缺水問題成慢性病,將直接影響台灣最大兩個產業
撰文: 黃嬿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1-08-24

今周刊編按:台灣中南部水情引發關注,日月潭九蛙全露出、白河與曾文水庫蓄水量向下逼近兩成、仁義潭水庫也僅33%,經濟部2/18宣布從3月起恐須實施台南減量供水、嘉義減壓供水。

台灣的缺水危機恐成常態,以下文章帶您一窺台灣的缺水危機:

(更新日期:23.02.21)

台灣上半年面臨乾旱,讓這場缺水危機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儘管這個夏季雨水充沛,但國際機構已預測,仰賴颱風帶來雨水的台灣,因颱風路徑向北偏移的趨勢下,未來襲擊台灣的颱風會愈來愈少。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報告已警告,颱風滿足台灣約一半的年度用水需求,但由於氣候變化不只開始影響颱風在亞太地區的路徑,還會影響強度,因此仰賴颱風帶來供水的可靠性將降低。現在太平洋颱風路徑有向北移動的趨勢,半島電視台稱,雖然現在平均每年有 3~4 個颱風襲擊台灣,但未來可能會更少,這是對台灣的警告。

 

許多民眾已有感,過去清明時節雨紛紛,以及夏季颱風都成為回憶,自 1960 年代以來,台灣每年降雨天數都大幅減少。BBC 報導指出,自 1950 年以來印度洋變暖趨勢可能導致去年太平洋高壓系統產生,讓 6 月降雨減少,也阻止颱風數量。

 

缺水直接影響台灣最大兩個產業:農業和晶片製造。半島電視台採訪台灣的水資源計畫表示,島上三分之二以上水用於農業部門,大部分用於水稻和熱帶水果,每次乾旱政府總是要求農業犧牲支援半導體產業,農民被要求限制用水總是引起不滿情緒,印度等地甚至引發農民動盪,要求農民退讓不是長久之計。

 

報導指出,台灣沒有興建水庫的計畫,而是要從減少用水下手。台灣農業委員會表示,將要求農民採用新灌溉方法,如精確灌溉,但這對以小農為主的行業來說可能是挑戰,問題在於農民年紀較大不容易改變行為之外,台灣水費太便宜導致他們沒有什麼動力改變。

 

政府正考慮支付農民費用,讓他們轉為種植用水強度較低的作物,並計劃投資智慧灌溉閘門。另一個問題是漏水,漏水導致台灣損失近 14% 水,除管道修補工作外也尋求新方法,例如測量土壤水分以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技術,以及類似台灣離島使用的廢水回收廠等傳統方法,以及挖掘更多深水井。

 

至於消耗台灣約 20% 用水的科技業,新的海水淡化廠可以滿足科技行業一些需求,目前海水淡化廠多數位於離島,只有三個在台灣主島,但即使科技業負擔得起每噸約 1 美元超貴水費,新竹海水淡化廠每天只能處理 13,000 噸水,與新竹科學園區每天使用的 170,000 噸水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氣象專家彭啟明點出台灣用水問題,他對半島電視台表示,當遇到乾旱問題時,會談論並推動政府採取行動,但當雨來時就不談了。缺水將成台灣慢性病,BBC 報導指出,如果台灣不迎接挑戰,農業和珍貴的半導體產業每年都可能遭受損失。

 

Taiwan faces water wake-up call as climate change intensifies
‧ Why the wor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aiwan’s drought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