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碳排放權交易,是指企業被分配一年可排放二氧化碳的固定配額,它們可以將用不到的「量」拿到市場上交易,透過這項機制,將會促使企業審慎控制碳排放量。
中國碳權交易籌備已久,最早先在2011年提出,並於2015年巴黎氣候會談前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確認,新冠疫情導致2020年啟動的計畫推遲,原本預計今年6月底開市,卻也未能如期上線。
根據知情人士說法,由於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大日子,政府官員忙得暈頭轉向,相關計畫只好延期幾個星期。
不過也有消息指出,碳交易市場延後啟動的原因,其實和日前爆發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虛報碳排放報告案」有關,這是中國首例披露的碳排放報告造假案,引發監管機關加強核查數據真偽。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週三(14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明,生態環境部門已經核查地方、企業和第三方機構,整體而言,全國碳交易的數據品質符合要求。
他強調,「碳排放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將加大針對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違法操縱碳排放交易者,最高可在沒收違法所得同時,處以人民幣1,000萬元罰款。
《華爾街日報》原文:中國即將啟動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中國碳交易市場首批納入2,225家公司,而且全是電力行業。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估算,這些公司占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七分之一。
趙英明解釋,因為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加上管理制度、數據基礎相對健全,所以訂為首批啟動的對象,等到碳交易市場日後順利運行,官方將會進一步擴大納入其他行業。
根據規劃,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碳交易市場將會涵蓋石化、水泥、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航空等高排放行業。
今日上午9時30分,首筆碳交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人民幣,總共成交16萬噸,成交值達790萬元。
歐盟「綠色新政」來勢洶洶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歐盟日前提出一項全面經濟改革計劃,大幅削減該地區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讓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減量55%,並且首次針對來自高排放國家的進口產品徵稅。
這項被稱為「綠色新政」(Green Deal)的法案由歐盟委員會起草,限制歐洲發電、汽車、住房、航運和農業等經濟領域的汙染,要求企業、家庭大規模改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電動車等技術。其中一項目標,是到2023年時,可再生能源在歐洲能源組合中的占比從目前的20%升至40%。
「目前以化石燃料驅動的經濟已達極限!」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強調,「我們必須轉向一種新模式。」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1》不減碳就出局!歐盟碳關稅重擊,台灣企業超慢部署將嘗苦果
然而,這項計畫已經引來歐盟一些貿易夥伴的反彈。南韓政府評估,該政策可能會對國內鋼鐵和鋁業帶來衝擊,認為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應該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不能淪為貿易障礙。
除此之外,歐盟內部也是分歧重重,例如依賴核能的法國,碳排放自然較低,但是波蘭主要仍靠燃煤發電,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撫民心,畢竟家裡收到的帳單金額如果大幅增加,恐將削弱公眾對於減碳政策的支持度。
另一方面,部分環保團體認為,雖然歐盟訂定的規範立意良善,但仍不足以實現巴黎氣候協定遏止全球暖化的目標,也難以避免氣候變遷的可怕後果,他們認為歐盟提出「2030年減排55%」還不夠,而是應該著眼於65%。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3》碳權是門好生意!特斯拉靠減碳轉虧為盈,本業虧損還是賺
至於汽車、金屬、航空和能源等歐洲在地企業,基本上對於相關政策表達歡迎,但也強調該項計畫必須公平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國內外生產商,因為歐盟早有規範迫使企業減排,他們不希望在國際上面臨更大的成本劣勢。
整體而言,氣候變遷是場危機,同時也是促進轉型的良機,全球主要經濟體扮演領頭羊角色,面對無法一蹴可幾的綠色革命,各方同志仍須努力。
※本文授權自風傳媒,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