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破除GDP迷思的 7 個思考!解讀《甜甜圈經濟學》

破除GDP迷思的 7 個思考!解讀《甜甜圈經濟學》
撰文: Kate Raworth     分類:E永續環境 日期:2020-06-23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一連串的衝擊與震盪,促使我們將目光從「成長」轉向「繁榮」。英國經濟學家凱特.拉沃斯以甜甜圈圖像,為全球發展,提供新經濟應有的轉變思惟。

編按:本書英文版於二○一七年初版發行,但三年前的倡議與內涵,卻完美切合當下各界對「疫後世界」價值觀轉折的論點:從一味追求成長,轉向追求平衡與韌性;作者透過層次分明的系統分析拆解「GDP成長之病」,也提出系統性的思惟轉變指引。誠如本書中文版序文作者之一、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說的:「我心中的大哉問,在本書裡都有精闢討論。」

 

過去六十年來的經濟思惟告訴我們,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是進步的好指標,且GDP成長彷彿是持續上升的一條線。然而二十一世紀需要的進步,卻有截然不同的方向。

 

重新定義「好」的標準

 

現在,「動態平衡」最能描述我們所需的進步,也就是進入甜甜圈安全、正義的空間,同時消除短缺與超限。我們要從本質改變使用的隱喻:從「好,意味著向前、向上」變成「好,意味著維持平衡」。這也會改變經濟進步的意象,從永無止境的GDP成長,變成甜甜圈中平衡的繁榮發展。

 

甜甜圈的意象新穎,但其內涵所涉及的動態平衡概念,其實呼應了數十年以來關於永續發展的思惟。

 

一九六○年代,地球被喻為「像是一艘自成體系的生命太空船」,這個想法廣受歡迎,這使得經濟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隆納(Robert Heilbroner)指出:「就像所有太空船一樣,若要維繫生命,就得小心翼翼保持平衡,一方面是船體支持生命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船上居民的需求。」

 

一九七○年代,經濟學家暨永續發展的先驅芭芭拉.沃德(Barbara Ward)呼籲全球採取行動,同時因應人類需求、權利的「內在界限」,以及地球承受環境壓力的「外在界限」;其實她正是在描繪甜甜圈,只不過用的是文字而非畫筆。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