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是另一個正在倒數計時的全球災難,其嚴重性與急迫性皆不輸此次疫情,若無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對全球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在各國疫情仍未緩解的此刻,最優先的工作必然是將資源投注在醫療與公共衛生上。但可預見的是,下半年度,各國政府的紓困資金將逐步到位、力圖振興因疫情而疲弱的經濟。未來數十年內,台灣、甚或全球,都將很難再次出現一次同等規模的紓困資源,因此,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詢問的是:如何透過這筆資源,重新建構一個公正、永續的經濟模式,把握住幾十年來難見的轉型契機,讓人類社會更有韌性地應對的風險與危機?
各國綠色紓困:對抗疫情與氣候危機,兩者並不衝突
對疫情進行紓困、與應對氣候危機,兩者的解方不但不衝突,更能夠藉此轉化原本極度浪費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並進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讓脆弱度高的社群與第一線勞工獲得更多協助,並支持環境友善、且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低碳、綠能產業更大規模地發展。
國際能源總署主席Fatih Birol即表示,這次因應武漢肺炎而隨之而來的經濟振興計畫,將會是「歷史性的重要機會,藉以加速潔淨能源的投資。」必須讓接下來的經濟振興方案,與因應氣候危機的方向相符,將預算優先投入於提升能源效率,針對光電、風電、氫能與CCS(碳捕捉與封存)等潔淨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投資,並逐步將化石燃料投資從各國財務計畫中移除。聯合國也強調,巴黎協議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應該作為未來振興經濟、應對疫情的引導方針。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更總結了這次紓困的主軸,他強調,全球若要從這波疫情中重新站起來,「我們有責任,以更好的方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