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從雲豹售出兆洋,拆解台灣太陽能投資模式

從雲豹售出兆洋,拆解台灣太陽能投資模式
撰文: 楊竣傑、呂玨陞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今周攝影團隊 日期:2019-11-08

雲豹能源出售子公司兆洋給英國商,引發政府大量推廣綠能的背後,可能成為外資來台「掏金」溫床的疑慮。雲豹創辦人張建偉接受訪問強調,太陽能轉售交易,時有所聞,不僅不必擔心外資大舉投資,更要藉此擴大綠能案場,朝2025綠能佔比兩成為目標。

10月21日一篇網路媒體報導,指由前立委賴勁麟擔任董事長的「雲豹能源科技公司」,去年起二度將電廠發電利益,賣給美商貝萊德資產管理,甚至子公司「兆洋」,將今年標得的兩個國產署太陽能電廠土地標案,轉手賣給英商GRP II TAIWAN UK LIMITED,文章稱其「靈活的財務操作,令人歎為觀止」。外界才搞懂,太陽能產業的投資獲利模式,宛如買賣股票般複雜。

 

《今周刊》訪問2016年成立雲豹能源的創辦人、前董事長張建偉,他憤憤不平地強調報導錯誤百出,強調股權轉換在此產業司空見慣,但發電能源都由台電買回,資源、設備也留在台灣,外資來台投資,政府沒有損失。

 

「兆洋在2018年10月就以約14.7億元賣給英商,今年6月才以價格標,標到高雄美濃與台南善化的國有非公有地,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根本沒轉移標案,」張建偉解釋。他表示,英商看重兆洋的案場發電量為70 MW,但後續維運、管理,都會由雲豹負責,也更有籌碼開發其他潛力案場。

 

「我現在還是兆洋的董事長,雲豹與英商比較像平行夥伴關係,而非競爭關係,因為外商不曉得台灣當地民情與狀況,兆洋比較了解各地需求,以此名義標案場,但和雲豹簽開發合約,後續使用台灣的模組。」張建偉說。

 

張建偉解釋箇中關係,也反映蓬勃發展的太陽能業,從開發、建置到運轉,不同階段皆可「待價而沽」,成為國內外金融、地產、私募基金都鎖定的目標。

 

熟知這項產業的業者就表示,此產業主要是兩種業態,「出資者」與「建置者」。出資者為投資太陽能光電發展的廠商,建置者則從事土地開發、屋頂型開發,等開發後再賣給原本就找好的投資人或金主,等取得款項後再去開發新的太陽能電廠。

 

部分開發商「以案養案」,以子公司標得民間土地,建置成可穩定發電的案場後,一旦國外基金有興趣,就出售股權。「有些人圈地後就出售,有人公司局部運轉後,一談妥價格就售出,再買更多地。」業者解釋。

 

《今周刊》今年9月就以封面故事「太陽能發電潮來了!荒地上的兆元商機」,分析中租、國泰人壽、聯合再生能源等國內企業,積極布局;國外投資商貝萊德、瑞士私募基金巨擘合眾集團,也看中台灣為了2025年綠能佔比提升至20%目標下,大量投資綠能的潛力,紛紛搶進。

 

去年與寶佳地產建設集團少東林家宏合資成立「寶晶能源」,並擔任董事長的蔡佳晉就分析,全世界太陽能案場投資約有5個階段:開發期、取得許可期、完工期、發電2年、發電7年等,外資因應不同標的與目標,在不同階段進場。

 

蔡佳晉口中的股權轉讓,甚至太陽能策略合作,在業界時有所聞,例如去年8月,太陽能電池廠元晶,與美國I Squared Capital在台投資公司「辰亞能源公司」策略合作,把手中子公司厚固光電的股權,分兩階段以3.445億元出售給辰亞,拓展元晶的海外模組。

 

此外,今年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也處分旗下禾迅綠電的「禾迅一號」百分之百股權給辰亞;也處分日本合同會社的CHIBA2與MERCHANTENERGY NO.10太陽能電廠,分別賣給和上住電株式會社與Renewable Japan。

 

但外資大舉購買開發前後的太陽能案場,是否成為有錢人玩「財務遊戲」的大型樂園呢,影響政府權益呢?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前理事長、沅碁科技總經理鄭博文分析,台灣民間企業只要成立子公司,開發太陽能光電,先進行基礎開發、簽約,國外公司有興趣,買股權就可以進場,「政府不受影響啦!因為買電的價格跟內容都一樣。」

 

鄭博文表示,政府每年以固定費率,例如今年太陽光電地面型每度4.1元~4.5元,其他地區、類型再依不同費率計價,台電躉購再生能源20年,電都是政府買回,設備與資源也都留在台灣,即便投資商是外資,政府也沒什麼損失。

 

此外,財政部今年4月公布的〈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第八條之一規定,非公用土地標租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以設備設置容量與回饋金比率的乘積值競標,回饋比率愈高者得標,也禁止移轉或設定他項權利。代表即便像兆洋代表英商標案,電廠運轉後,不能轉租、電賣給政府,依舊可提升我國綠能比率。

 

只是,為何雲豹的一舉一動,會備受外界關注?

 

由張建偉、執行長譚宇軒等人於2016年成立的雲豹能源,與湯孟翰領軍的永鑫能源密切合作。雲豹除了2017年搶得取得立法院屋頂太陽能發電裝置案,成為全球第三座綠能國會建築外,在全台「攻城掠地」,標下高雄台船太陽能標案、桃園埤塘水面型標案,還兩度和貝萊德合作。

 

自2016年10月起,伍豐科技、和益化工分別挹注資金,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分別持有雲豹20.06%及11.53%,成為第一、二大股東。去年雲豹將兆洋賣給英商GRP後,產生業外收入,雲豹在伍豐帳上每股帳面價值則達13.11元。

 

因此外界也好奇,張建偉不當董事長,反而將位子交給賴勁麟,自己去當英商旗下、兆洋的董事長,對此,張建偉解釋,他近年到南部洽談案場開發時,許多人重視「資歷與輩分」,賴勁麟曾擔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現在更是神腦國際董事長,身分有助於在地方談開發。張健偉回應,「賴勁麟董事長親力親為,帶領團隊,我還是在雲豹啊,和以前一樣打前鋒、找好的開發土地。」。

 

言下之意,雲豹能源實際拓展事業者仍是張建偉,雲豹取得多項重要太陽能標案,也足見這間公司的實力及手腕。在搶案場、整合、建設的壓力下,業者得跟時間賽跑,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公司生存。

 

不過,雲豹雖有多個開發案在手,今年上半年仍虧損315萬元,雲豹每股帳面值跌至12.93元,大股東伍豐帳上認列虧損418萬元。

 

 

雖然雲豹的損益影響不大,但若日後還有子公司切割賣出,是否會侵蝕到伍豐及和益兩家上市公司長期的損益,還是需要經營者再多加評估,也讓雲豹的動向,再成為市場追蹤的對象。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