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解開台灣水資源危機的四大死結

解開台灣水資源危機的四大死結
撰文: 楊卓翰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攝影/吳東岳 日期:2011-07-14

我們每天都盯著桃園機場的漏水情況,卻不知道腳底下的自來水管,每分鐘就漏了一五○萬公升的淨水。漏水嚴重卻又常缺水的台灣,十七年來從未調過水價。政府長期輕忽水資源問題,最後全民將會無水可用。

雷米颱風過境,濁水溪大水淹漲,難得一見地被迫調節性洩洪。但不過就是在去年夏天,《今周刊》採訪團隊溯溪百里,直擊濁水溪八年來水位下降的浩劫,超抽地下水、人為截河等等惡果之下,九四%的河水都被人為取用,我們看到台灣最長的河川,只是一片乾枯見底的河床。

隨著氣候變遷,降雨季節越來越集中,台灣的水資源,就像濁水溪的水位,每年都只能仰賴老天賞臉,才能暫解乾涸之危。
 

死結一泥沙淤積 嚴重吞噬水庫容量


「年年害怕缺水的戲碼,台灣已經演了二十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說,台灣的缺水危機,是累積二十年以上的沉痾重症,病毒已經存在於各個層面。

從上游開始,首先,是水庫的儲水功能不斷喪失。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系主任童慶斌分析,台灣雖然降雨量高居全球第十名,但因為有七成的地形屬於山脈丘陵,因此,先天上的儲水能量相對有限,「要儲水,我們只能把能建水庫的地方都建滿。」

然而,建滿水庫並不代表一勞永逸,因為泥沙淤積嚴重吞噬水庫容量。根據水利署資料計算,台灣十九座主要水庫的「目前總有效容量」,與水庫的「原始設計容量」相比,減少將近三成。若把十九座水庫裡的泥沙堆在一起,體積達到七億立方公尺,足以填滿一整座的曾文水庫。

水庫儲水量減少,因此台灣的地面水源(水庫及河川引水)只能供給用水量的六成,剩下四成都得靠抽取地下水來支撐。隨著雨量越來越極端與不穩定,超抽地下水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無水可用的農民被迫超抽地下水,卻造成地層下陷,如今連高鐵也要被賠掉。
 

死結二漏水率高 是日本的三倍、新加坡的五倍


然而,水庫裡的泥沙,還只是台灣水資源「看得見」的凶手,在看不見的地方,水源流失的速度恐怕更快。根據監察院糾正行政院報告,今年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二○.五一%,換言之,水庫儲水困難的台灣,在運輸水源時還要奢侈地再漏掉二○%以上。這個數字,是日本的三倍、新加坡的五倍。

更糟的是,二○%的漏水率,已是長期現象。李鴻源指出,「二十年來,我們的自來水漏水率一直在二○%以上。而且,農業灌溉隱含的運輸流失量,更超過用水的四成。」計算下來,自來水管平均每年就要漏掉八億噸,也就是,我們每一年要漏掉三.六座石門水庫的水。

而漏水的根源就在於,台灣長達一萬七千公里的超齡老舊管線。在今年六月監察院的糾正案中,台灣在過去三十五年來建了五萬公里長的自來水管,但每年汰換率僅○.七五%。而這些超齡管線,占總管線的三分之一,按照每年不到一%的汰換率計算,要一四○年後,才能把這些老舊管線完全換掉。

一四○年,不是台灣可以等待的時間。

李鴻源焦慮地說:「台大的研究團隊預測,再過二十年,最快十年,台灣的水資源就無法供給二千三百萬人生活。台灣水庫的淤積每年都在惡化,加上海水水位上漲,造成沿海地區地下水鹽化,兩面夾攻之下,再加上漏水問題不見改善,台灣的水就不足以供應現在的人口。」

但是,以高科技引以為傲的台灣為何不能像以色列一樣,發展出獨步全球的水資源科技,反而坐以待斃呢?李鴻源直指沒人敢提、卻是問題核心的根源:「二十年來從未調整的水價,就是最大問題!」
 

死結三水價低廉 扼殺水資源產業發展機會


台灣的水價,是全球第四便宜。李鴻源從最後一名倒數算上來:「第一名是馬拉威、第二名南非、第三名塞爾維亞,第四名就是台灣。」台灣不論以經濟水準和缺水情況來說,都不該和這些國家相提並論。

台灣一度水平均水價是十元新台幣。也就是說,一公升的水,在台灣只要○.○○一元新台幣。國際水協會計算,台灣家庭水費負擔占支出的○.四%,而國際平均是一.三%。年年缺水的台灣,水價卻只有國際的三分之一。

因為水價超低,台灣的每人每日用水量自然也就遠遠高出國際水準。聯合國統計,全球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是二五○公升,但台灣卻是二九一公升。不知節省的台灣人,一年下來等於多用了一座翡翠水庫。而這層浪費,是台灣全體人民的共業。

「低廉的水價不但容易造成浪費,更會扼殺水資源產業發展的機會。」李鴻源接著說:「台灣根本就沒有成本去做回收水。尤其在彰化雲林這些地層下陷區,回收水的比率才一○%。水價便宜,抽地下水更是免費,幹麼花那些錢?」

 

台灣的工業汙水回收僅有五成,而且民生用水,更完全沒有任何回收措施。原因就在於,過分便宜的水資源成本,造成「無價也無市」的水資源市場。「根本沒有市場!人民不關切,社會輿論無法形成;廠商及農民也沒有經濟誘因;更糟的是,政府也未制定強制的政策,再多的獎勵補貼,也沒有用。」

 

賠本生意沒人做,台灣只能看著以色列等國家快速地發展水科技產業。童慶斌指出,以色列引以為傲的海水淡化,在台灣很難發展。「因為最便宜的成本就是一度台幣十五元,在台灣便宜的水價成本之下,沒有發展條件。」

 

每一年,監察院對台灣自來水公司的糾正報告中,有兩項數字幾乎從不缺席:高漏水率和低汰換率。但是,過低的水價,已經讓自來水公司每年虧損,別說是採用以色列的高科技水網,連老舊的機械式水表都無力更換,就這樣任由每年數十億噸的水白白流走。

 

如果台灣便宜得離譜的水價,造成台灣人對水資源危機的漠視與束手無策。為何水價仍然二十年文風不動?

 

李鴻源直爽地回答:「到立法院就被擋下來啦!就因為『看緊人民荷包』一個理由,全部擋掉了。」的確,調漲水價,勢必對物價和經濟成長造成衝擊。但為了保護台灣的命脈,水價調漲勢在必行。

 

台灣的水庫

台灣的水庫榮枯只在一瞬間,惟有從水價著手,才能扭轉不正常的缺水結構。(攝影/潘重安)

 

死結四立院阻擋  「看緊人民荷包」不該是理由

 

李鴻源認為,惟有調漲水價,整個節水產業才會有生機。研發替代水源、減少漏水率、提升輸水效率、汙水回收利用等的成本才有辦法支撐。

 

而且,調高水價,並不一定直接衝擊人民的荷包。李鴻源提出的水價改革,是像以色列一樣明確的水價分級制。在以色列,第一級水價收費是四十元台幣;第二級水價,水費馬上翻倍到一百元的價位。「利用分級制,雖然水價提高,但只要你保持在合理的用水範圍內,漲價前後水費其實沒有變化。」

 

水價改革的第一步,環保團體與人民要站出來。「這比白海豚更重要一百倍!如果環保團體與人民都這麼膚淺,水價一輩子都不會提高,一輩子都在超抽地下水。那後果是什麼?就是十年後,台灣這個地方不可能再住二千三百萬人。」

 

「台灣的水價不能這樣便宜下去,如今的水價優惠,形同我們正在向台灣下一代的水資源『貸款』!」李鴻源比喻。

 

但在政府始終沒有正視漏水問題、民意機關又以民粹凌駕專業的情況之下,什麼時候,台灣人才能停止向未來的水資源貸款,甚至開始還債?

 

水資源

 

水資源

▲點擊圖片放大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