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愈來愈嚴重、極端天候勢將重創經濟,科學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未來80年沿海地區發生洪災的次數恐上升50%,估計將衝擊全球20%的GDP。
台灣未來十年將進入能源變革的關鍵十年,特別是在離岸風力發電上突飛猛進,可望使台灣在2026~2030年領先日本及南韓,成為亞洲的離岸風電大國。 不僅如此,我國大力發展離岸風電設備的本土供應鏈,有望把以前拿來買進口燃料的外匯支出,轉換為創造本土產值的GDP,不僅足敷內需,甚至外銷,進而使台灣成為東亞的風電產業強國。
未來,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社會的成長與人類的進步呢?採用「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17 項進步指標,將會是近代人類史的一大創新與突破!
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先進經濟體GDP將萎縮7%,新興經濟體萎縮2.5%,衰退程度堪稱150年來最嚴重,雖在低利率與量化寬鬆的刺激下,各國資本市場獲得初步的支撐,然巨額的財政赤字與高漲的債務餘額所引發的負面隱憂,正逐漸浮現。國內在這次疫情下,金融表現相對穩定,若能更提升永續觀念,將對未來的國家發展更有助益。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一連串的衝擊與震盪,促使我們將目光從「成長」轉向「繁榮」。英國經濟學家凱特.拉沃斯以甜甜圈圖像,為全球發展,提供新經濟應有的轉變思惟。
我經常在性別議題上失言。不過之前當了30年的外科醫生,對我來說,患者被送過來,我不會去問他是藍的、還是綠的,更不管他是誰、或來自哪裡、當然更沒有所謂性別之分,我都會竭盡所能公平對待。 同樣的道理,身為台北市長,如果你住在台北,在台北工作、學習或生活,我們會照顧你,確保你的權利。對我而言,我的政治哲學是確保每位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尊嚴和權利。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如果要在本世紀中葉解決氣候、生物多樣性和土地劣化危機,全世界對自然的年度投資金額必須要乘以四倍。
在今年世界矚目的全球氣候高峰會中,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曾在會上強調,現在這個當下,正是制定碳定價的時刻,同時也呼籲將原本針對收入的稅收,轉變成針對排碳來課稅。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也敦促各個國家應開始將每噸二氧化碳的價格,由2美元提升至75美元。
隨著電動車生態逐漸成熟,包括傳統/新創車廠、矽谷科技公司無不加緊研發馬力跟上,就連各國政府也下重手補助建立在地產業鏈,究竟台灣在其中要如何突圍?
近10年來,台灣經濟發展趨勢奇特,人均GDP成長不少、漲幅至去年為止達33.2%;今年漲幅更大,光今年5月人均GDP就較去年增加15.4%。 然而,台灣的經濟果實卻未與全民共享,軍公教不僅10年調幅僅3%,部分行業薪資還較10年前倒退。 本文整理101年至110年來各行業的薪資漲幅,看看到底有哪些行業薪資調幅未跟上台灣經濟成長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