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直擊》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於11月6日至7日舉行領袖峰會,開幕即傳出多項重大承諾。多國同意將永續燃料使用量提高至四倍、擴大由巴西主導的碳市場聯盟,並宣布投入55億美元保護熱帶雨林。
COP30背景》距離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 開幕僅剩不到一週,會前氣氛卻比預期低迷。今年適逢《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原本應是各國檢視減碳進展、更新NDC的關鍵時刻。然而,截至目前,確認出席的各國領袖仍不到 60 位,較往年明顯減少。美國總統川普因再度退出《巴黎協定》,白宮已表示美國不會派任何高級官員參與。
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今年以「投資未來」為題,聚焦氣候解方、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10月23日的論壇集結國際影響力投資領袖、國內外金融機構,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影響力投資推動亞太的永續轉型,讓資本成為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的驅動力量。
AI資料中心的高耗水、耗能問題是一大焦點,今年2月在巴黎舉行的AI行動峰會(AI Action Summit)上,各國領袖共同提出「包容性與永續AI聲明」、37家企業與11國也成立「永續AI聯盟」力求降低AI環境足跡。隨著AI技術飛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國際能否借鑑聯合國氣候大會(COP)的經驗,即時引導AI發展走向永續之路?
由《今周刊》主辦的「ESG永續台灣第五屆國際高峰論壇」今日(3/19)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盛大舉行。本次論壇以「打造零碳經濟 深化永續布局」為主題,邀請政府官員、企業領袖及產業專家共襄盛舉,聚焦全球碳權發展與國際碳市場合作,探討企業如何運用「以碳抵換」的理念,加速落實淨零轉型。
隨著氣候危機重塑產業,愈來愈多學生開始尋求永續相關的職場。華頓商學院的「環境、社會與治理」才推出第一年,就成為院內的第六熱門,柏克萊、耶魯、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也紛紛推出MBA與環境碩士的雙學位課程或證書。
有超過一半的非洲國家領袖於1月底齊聚坦尚尼亞(Tanzania),共同見證非洲電力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計畫啟動,世界銀行(World Bank)、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及其他國際機構承諾,將投入至少350億美元,擴大非洲的電力供應、擴展電力覆蓋範圍,期望在六年內讓3億人獲得電力
適逢川普就職美國總統,PwC Taiwan今年首度與全球同步發布《2025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以終為始,未來在即》,彙整4,701位全球企業領袖與208位臺灣企業領袖的卓見,分析企業領袖對於全球經濟展望、生成式AI、供應鏈韌性及永續議題的看法,調查結果亦呈現企業領袖對於川普當選後的趨勢見解與布局規劃。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因碳稅政策推高生活成本,引發民眾不滿,決定辭去總理職位,結束近十年的執政生涯。與此同時,歐洲也正經歷類似的反彈潮,從極右翼政黨的崛起到歐盟內部對綠色政策的質疑,顯示民粹主義與環保政策的矛盾愈加尖銳。 在減排目標與民生壓力之間的拉鋸戰中,如何調整氣候政策已成為全球領袖亟待解決的重大挑戰。
每年的 COP 會議都在不同城市舉行,今年的 COP29 則在位於高加索地區、作為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下落幕。談及本次 COP 的核心關鍵重點只有一個:資金,也就是氣候融資目標,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可謂是「毫無投資報酬率」的支出,過往在推動上持續分歧,而 COP29 落幕,本文整理影響關鍵領袖決議天秤之三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