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通路商文曄科技於15日晚間公告,為了擴大營運規模,該公司預計辦理私募、現金增資及員工認股權等三項議案,總計達到1.7億股,未來將引進長期策略投資人,對象是需要符合可協助強化公司客戶結構、產品組合及市場行銷等能力。文曄公司派的這個大動作,市場解讀為是要強化本身能夠掌控的股權,以對抗大聯大在一月底已完成近三成股權的公開收購策略。
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創最重的產業之一就是旅行業,在原本陸客大量減少的情境下,疫情更是讓整個產業雪上加霜。不少大型旅行社、飯店開啟了所謂的深蹲、數位轉型,但縱觀目前不論是政府補助的教育方案、產業界內部對員工的培育,雖然角度與層面多元,但依然缺乏現今旅行業最大的困境:永續性。
營建業是產業火車頭,但也同時擷取地球四成原物料,並產製四成廢棄物。 讓營建材料「延壽」,是世界公民需要共同面對的嚴肅議題, 也是花博荷蘭館傳授給台灣的功課。
由250家企業組成的非營利組織BSR(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亞太專家撰文指出,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企業於拓展據點與市場時,應該更需要考量供應鏈的運行狀況。其中有關供應鏈的六項深度思考,將可幫助企業確保與供應鏈一起韌性成長
有多家跨國企業將陸續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加上回流台商的新增投資需要用電,使得台灣的綠電需求量大增,進而帶動太陽能發電廠的搭建商機,嘉惠相關供應鏈。
2030即將來臨,企業需要結構性的轉型來實現SDGs,更需要衡量績效的有效測量指標。美國永續智庫SustainAbility專家Stefan Jimenez撰文說明各國際組織所提供的系統性轉型框架與SDGs的連結,期能提供企業面對未來挑戰的指引。
目前許多國家正推行能源轉型,希望透過太陽能、陸上風電等再生能源降低碳足跡、二氧化碳排放,實務上也確實可行,但若要實現100%再生能源電力,滿足民生與工業需求,要達成這個目標,大概需要多少的地?
丹麥氣候變化理事會在一份新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旨在幫助丹麥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並表示綠色轉型需要即刻發揮現有技術,並努力制定更長期的策略。
「老品牌要生存有挑戰,需要讓新的消費者在資訊破碎年代認識我們。」 宏亞食品(1236)董事長張云綺在今(15)日KPMG舉辦的創新轉型學院中,開頭就點出自家企業轉型的迫切。
離岸風電綠能產業,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其商機備受各方注目,但如何有效做好風險估算與分攤,兼顧獲利與風險管理是不小挑戰,金管會亦逐步制定各項配套措施,力促離岸風電商機更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