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屬於地狹人稠的海島型國家,能源高度仰賴進口,有鑑於此,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發電,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離岸風電。根據能源局估算,2025年累計設置5.5GW離岸風場,將可創造近兆元的產值,被視為下一個爆發性成長的重點產業。而且,離岸風場開發案背後至少有上千億元的融資需求,對於國內銀行業者而言,更是備受注目的新商機。
如今離岸風電遴選結果已揭曉,7大開發團隊、10處風場皆出線,只要資金到位,離岸風力發電產業便可進入正式開發的階段。只是,離岸風力發電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國內銀行承作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經驗相對不足,對於銀行業者來說,如何在搶進離岸風電的新商機之際,又做好內部的風險控管,儼然是最重要的課題。
離岸風電專案雖複雜 專案融資仔細評估可降低風險
一般而言,投資者主要分為公營或民營電力公司、獨立開發商,獨立開發商採用「專案融資」模式居多;台灣也是以後者為主。
相較於岸上風力發電,離岸風電的成本較高,因為離岸風力發電場的基底建造、船舶費用、風機安裝等成本,本來就很高昂,在建置風場的過程中,又必須考慮氣候、海浪高度、海底深度、離岸距離等因素,複雜度高。
所以,為了保持整個案子在財務與專業上的獨立性,離案風電的開發商會先成立一個「SPC」(特殊目的公司),再向銀行申請貸款,以免專案失敗,拖累母公司整體營運情況。
可預見的是離岸風電專案融資計劃的利害關係人,不僅有SPC、SPC母公司,還有電力、相關設備供應商、維護商、營運商等,而且必須另外尋求再保險公司、提供專業評估的第三方驗證單位等來增加專案的安全性。以國內產險業者來說,目前承保離岸風電的經驗值也尚在培養中,需要有相當的國外再保規劃。整體而言,金融業者要辨識、管理其風險的難度,的確比其他型態的案子高出許多。
而目前市場上,離岸風電融資人才大多從國外引進,包括風場從籌備、施工安裝到商轉維運3個階段之重點評估項目為基礎進行規劃,以期訓練成果能解決風場融資所實際面臨的問題,這些在國外都已經行之數十年,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其實只要仔細評估便可降低風險。
只是過去國內銀行承作大型案件的專案融資經驗不足,這種無追索權的融資專案,運作模式特殊,但有不少台灣的銀行想要承作相關案件,現在就是在摸索的階段。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為了能讓整個離岸風電專案融資運作更加順暢,從金管會到銀行公會,無不致力於法規的鬆綁與風控效能的提升,除了善用合適的政策工具外,也持續建立其他必要的配套措施。
參考過往成功案例 尋求與外商銀行合作
對此,顧立雄強調:「台灣的金融業,並非像外界說的,都不懂這些專業。」對於國內銀行承作離案風電相關融資案,他強調,產、官界皆應遵循一項原則:「借重外銀,民營先行,公股跟上。」
以專案融資來說,台灣的銀行過去已累積不少實戰經驗,以往政府也做過不少大型的專案融資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給政府)案件,成效是有目共睹的。顧立雄舉例指出,一般人最有感的,就是「臺北國際金融中心」,也就是台灣最知名地標台北101大樓。
台北101是臺北市政府第一個與民間攜手開發的大型BOT案,1997年7月由國內14家企業聯合組成「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地上開發權,並進行規劃、建造及落成後的經營管理。台北101大樓在公、私部門的合作下,不僅如期如質完成,營運迄今也頗受好評。跨出大台北,也有不少成功BOT專案融資案例,如屏東海生館等,營運後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不過,顧立雄不否認,離岸風電涉及的技術問題更複雜,而且單一風場初期投入資金龐大、回收期長,台灣的離案風電開發僅是初期發展階段,先天環境方面,遇到地震、颱風的頻率也不低,挑戰性的確不小。
也因為如此,不論是融資或技術方面,台灣皆需要吸收更多國際經驗,所以顧立雄再三強調,首先要「借重外銀」。
自從台灣確定推動離岸風電產業後,許多外商銀行(特別是投入相關開發案經驗相對豐富的歐系銀行)皆表達參與的意願。為了提升外銀的授信能量,鼓勵外銀與國銀合作提供綠電投資計劃的資金來源,金管會今年祭出許多鬆綁措施。
今年3月,金管會正式放寬外國銀行對單一客戶的授信上限,由70億元調整為「上限70億元或以該外銀分行淨值兩倍孰高」;4月中旬,又開放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發行新台幣計價債券。這些開放措施,都是為了協助綠能產業能找到更豐沛的銀彈來源。
另外,按先前規定,5大在台外銀的分行若承作客戶放款,該客戶前一個年度營業額必須達到350億元,但目前來台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外開發商,多以SPC型態來營運,這種SPC公司規模泰半不大,基本上不可能達到前一年度營業額350億元的門檻,故日前金管會放寬規定,若在台的外銀分行針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認可的綠能業者融資,便不需要受客戶年營業額必須達到350億元的限制。
建立完善配套措施 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除了銀行融資規定放寬外,按現行法規,若國外開發商並沒有在金管會核定的14家海外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就不可以發行新台幣計價的公司債,金管會目前也已經著手檢討、研議是否要放寬相關規定。
至於外界對無追索權之融資模式的質疑,或許來自於不夠熟悉其運作細節。其實,「專案融資的追索權採取何種模式」僅是離岸風電開發案的眾多環節之一,若能透過其他配套措施,例如請開發商的母公司提供保證、引入第三方的專業評鑑機構,都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提高資金挹注離岸風場融資需求的意願。
由於離岸風場開發案所需資金規模龐大,銀行業者若要參與,基本上就是要透過多家銀行共同參與的聯貸案。以現況而言,這些外商銀行不論是經驗、人才及金融商品的研發與創新上,都可以發揮極大的優勢,或許可為離岸風場融資案的參貸行,甚至擔任主辦行。
不過顧立雄也提醒,根據過往經驗,國內銀行參與聯貸案時,只要不是主辦銀行,就相對容易忽略一些細節,一旦聯貸案的主辦行出問題,其他聯貸行能努力的空間就十分有限。因此金管會已請銀行公會就聯貸主辦行與參貸行的職責約定、資訊分享、參貸行獨立徵審等納入自律規範。
「以後(參貸銀行)更不能以為自己只要做個面子給主辦行,參加個簽約儀式後,接著等分紅就可以了。」顧立雄指出,既然離岸風電相關融資案的專業度與複雜度更高,未來主辦行與參貸行都要更認真做好功課、評估風險。
不怕困難與挑戰 點亮台灣綠能產業
最後,顧立雄勉勵國人,他能理解各界對於離岸風電、相關融資方案因不了解而有所擔憂,不過凡事都要跨出第一步,最初階段往往是最艱辛的,但台灣推出許多重大建設迄今,悉數都是經歷了無數摸索、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累積經驗值與競爭力,最終締造了傲人的成績。他回想20多年前台北捷運木柵線(現改稱「文湖線」),原本與馬特拉公司合作,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原來台北市捷運工程局成立確定由法國廠商馬特拉建置木柵線的系統,後來馬特拉公司卻因故不再參與,直接撤出台灣,由於關鍵技術與零組件都在馬特拉手上,為了突破困境,台北捷運公司只能自尋出路。
當時台北捷運局尋求中科院、工研院、國內高科技廠商的協助,努力解開木柵線運轉的電腦程式與控制系統,最後成功地讓整個系統得以順利運作,並研究出如何進行維修,甚至捷運系統中部分關鍵零組件,也由台灣廠商、相關研究單位合作開發及製造成功,這些自行製造的零件,還申請到專利,讓馬特拉也嘖嘖稱奇。
台北捷運木柵線運作迄今,早就成為台北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相信不久的未來包括離岸風電在內的綠能發電,也將成為台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管道,社會的進步就是靠著每一個謹慎的投資而愈來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