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永續發展,是衡量國家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全球氣候危機下,這項能力更為關鍵。身為全球第21大排碳國,台灣對於回應氣候變遷、減緩全球升溫,有份難以規避的責任。然而,在眾多領域都能驕傲喊出Taiwan Can Help 的我們,唯獨在減碳上的表現,從未真正獲得國際認可。與低碳永續社會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台灣與模範地球公民之間的距離。
你知道到了2024年,全世界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印度嗎?然而當前,有著13億人口的印度,網路普及率卻只佔了該國40%不到的人數 。這同時也代表著,印度是塊網路的「待開發市場」,不論是 Google、Facebook、Amazon等各大科技公司,都急欲攻佔這座市場。
未來,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社會的成長與人類的進步呢?採用「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17 項進步指標,將會是近代人類史的一大創新與突破!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不解決根本問題的謬誤行為,其實不論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很常常犯這類錯誤。原因很簡單,現代社會的高度專業分工雖然有助責任劃分跟造就技術進步,卻也形成框架的侷限,就像頭痛可能是來自於消化系統,所以必須要改善飲食生活習慣才行,但是飲食生活習慣又是來自於某社會變遷原因,這就已經超脫醫學能單獨解決的能耐。
昨日(28日)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洪申翰、立法委員陳椒華、賴瑞隆、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聯合舉辦記者會,公告台灣15家排碳大戶的綠電使用狀況。
根據2020年《今周刊》六都永續城市調查,桃園市總分排名六都第二,在經濟力指標上,更高居六都之首。桃園得到高分原因來自「公司登記新設家數」、「失業率」等硬指標,以及桃園市民主觀認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有進步」、「工作機會足夠」、「整體商業市場景氣活絡」。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1)最新評比於台灣時間7日晚間出爐,今年也是全球重要減碳目標的《巴黎協定》通過五年,但評比結果仍顯示,儘管有一半以上的國家排放量正在下降,但所有國家的表現,仍未符合巴黎協定目標。而台灣在今年評比中列為第57名,較去年微幅進步。
2021年即將步入第四季,回顧這一年來,全球股市的焦點可說都在電動車產業,從特斯拉第二季淨利大幅成長、首次突破10億美元,到鴻海旗下MIH平台高速發展,喊出要成為電動車的Android平台,10月18日才要秀出的第一台電動車甚至還被放上網路曝光,在在顯示,當許多國家陸續發表禁售燃油車的時程,以及收緊碳排放標準後,車廠必須全力往油電混合或純電動車轉型,否則會被碳排放罰款吃掉大部份利潤。在這樣的助力之下,今年電動車相關產業有長足進步。
很多老闆會派員工出去上課,接受專家的培訓,可是培訓回來以後,員工還是出了很多問題。老闆經常大為光火,說:不是都花錢派你們去接受培訓了,怎麼一點進步都沒有? 還是犯錯?
《今周刊》今(27)日發布「2021年永續城市大調查」,新北市繼去年第1名的佳績,今年蟬聯、續拿下永續城市(六都)特優獎、(六都)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及今年評比新增的「(六都)最佳首長信任度獎」;劉和然代替正在議會總質詢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出席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