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值得關注的科技導入社會創新案例是在2011年獲得國家磐石獎的「祥圃實業」。
行政院喊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引起熱議。其實近來強調環境與人才都要與國際化接軌,以打造國際幸福宜居城市為目標的地方政府早已開跑,祭出許多雙語政策、提供誘因與輔助工具,協助民眾提升英語溝通力、創造良好的雙語溝通環境。
人都會犯錯,重點是如何不再犯錯並且努力地朝著正確的人生前進。金門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的輔導廠商翁宏俊先生,就是個典型成功更生人的例子。
近期發生多起偷倒營建廢棄物案,細究原因,是因政府始終未輔導建立合理的清運去化產業鏈,把關機制也不夠嚴謹,才讓這場另類的垃圾危機,在營建工程熱絡的大環境下,一發不可收拾。
特教班教室裡,12歲的瑞瑞(化名)發出嗯嗯啊啊、外人難以辨識的聲音,患有自閉症的他,想說的話被病症切成碎片似的支支吾吾,除了長久相處的特教班導師和爸媽外,其他人幾乎無法理解他的意思,更不用說走進他的生活。不過,心輔犬在特教班規劃的十堂系列課程裡,成功進入瑞瑞的小宇宙,教會他什麼是分享。
打開包裝,陣陣香菇香氣撲鼻而來,這是來自新竹五峰鄉、以段木栽種產出的香菇,也是葡萄王董座曾盛麟近年積極協助輔導的地方產業,「不是以獲利為主,純粹是希望能幫他們。」
「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不是不能工作,是許多人不了解他們。」原本擔任就業輔導員的劉月廷,30年前選擇創立《亮羽洗衣店》,提供給身心障礙孩子一個自食其力的工作機會,甚至為了保護員工被黑道找上門泡茶聊天。
歐盟去年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從2023年起開始試行、部分產業要求繳交碳排放量費用,進口企業也需申報碳排量。立委高虹安今天質詢時指出,碳盤查將是首當其衝的挑戰,經濟部是最大宗的主管機關,但除了相關平台點閱率只有3000人次,輔導更只有100場;此外,政院要做碳盤查,也只有7家查驗機構。經濟部長王美花回應碳盤查機構還有2家在輔導,也會投入更多政策工具提升能量。
疫情之下,外帶與外送成為生活中的日常,一次性的紙容器回收量也不斷攀升,光是去年就回收了17萬噸。立法委員洪申翰昨(14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指出,紙容器製造、進口的前端申報量只有6萬噸,顯示紙容器「短報」數量高達10萬噸,不僅導致回收基金入不敷出,環保署對地下工廠的查核與輔導納管也不夠積極,根本是便宜行事。 環署現在規劃「五年三階段」,要逐步提高前端清除處理費率,洪申翰呼籲,相關辦法應儘速上路,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
台北市暨去年10月提出淨零排放路徑、今年3月初市政會議通過《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草案,今(28)更公布「2050淨零行動白皮書」,宣布今年將投入273億元,分別於住商、運輸、廢棄物、農林等部門推動不同減碳行動,加強輔導用電大戶節電、公務機車共享化、2030年禁一次性餐具等,預計今年減碳18.6萬噸,並在2030年減碳30%、2040年減碳6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