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學生數超過11萬人。如何透過教育的力量,為孩子在資源不足的環境中奠定知識基礎,便是博幼基金會長期以來的使命。
原來,博幼基金會的誕生,可以追溯至1999年的921大地震。當時許多企業、社福團體協助災後重建,卻在過程中發現,偏鄉孩子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與知識程度,與城市裡的學生落差極大。
博幼基金會執行長 陳良枝希望能夠透過資源挹注與課輔媽媽的培訓,為偏鄉孩子創造更多機會。(圖片來源:今周刊拍攝)
「有一位企業家發現了這樣的問題,聯繫了李校長(指前靜宜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也是博幼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李家同)。李校長長期擔任兒童安置機構志工,知道比起蓋圖書館或是提供獎學金,當時偏鄉孩子更需要直接的陪伴與課輔。」博幼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說道,也因此,博幼基金會從成立之初便從社工與教育雙管齊下,先改善影響孩子不穩定學習的家庭或環境因素,再以課後輔導為平台,透過教育幫助孩子脫貧。
博幼基金會尖後中心石磊教室李家同校長探視課輔班,陪伴孩子發音練習。(圖片來源:博幼基金會提供)
透過橫向連結,為偏鄉孩子找到最適切的教育資源
為了陪孩子走過成長道路,博幼基金會的課輔中心從週一開放至週五,為偏鄉孩子提供2~3小時的學習時光。也因為與孩子接觸密切,課輔中心老師更能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甚至孩子下山唸書後,我們也會持續聯繫,就像是家長般,一路觀察孩子現在遭遇到什麼狀況,思考可以怎麼幫他。」陳良枝說道。
然而,也因為課輔照顧頻率高、時間跨度長,博幼基金會更需要願意投入的課輔老師相助。為此,基金會培養了約700位偏鄉媽媽,成為扎根偏鄉教育的重要力量。雖然媽媽們幾十年未曾接觸教科書,重拾課本時往往顯得吃力,培育一位偏鄉媽媽擔任課輔老師更得花上兩、三年,但這些媽媽穩定度相對高,加之與孩子住在鄰近區域,更能了解他們的狀況。
課輔媽媽不只陪伴孩子課輔,更提供孩子們餐食。(圖片來源:博幼基金會提供)
「媽媽們不只能教學,也因為跟孩子住在同一座村落,非常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因此更清楚這些孩子家裡有什麼狀況?為什麼今天情緒不好?可能是哪些因素成為他的煩惱?也因此,偏鄉媽媽可以協助博幼團隊一起去關心跟照顧孩子。」陳良枝舉例,疫情時期課輔媽媽連孩子家裡冰箱有沒有菜都知道,博幼基金會也因為得到媽媽們的通報,知道很多孩子家裡光是準備三餐都成問題,便緊急製作食物箱,讓孩子在疫情期間也能得到基本溫飽。
與小型社福單位攜手,帶著早療資源走入偏鄉
除了從課輔媽媽的在地網路出發,深入照顧孩子的課業與生活,博幼基金會也在傳善獎支持下,進一步延伸至「早療」領域。原來,博幼基金會在課輔過程中,觀察到近年各個班級中有情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特殊需求的孩子愈來愈多,也因此希望透過學齡前的早期療育,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支持。
博幼基金會長期扶持在地媽媽成為課輔老師,不僅帶來額外的收入,更能夠用適合偏鄉孩童的教學方式陪伴孩童成長,創造雙贏的課輔形式。(圖片來源:博幼基金會提供)
為此,博幼基金會與致力推動早期療育的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培訓地方媽媽,讓媽媽們透過課輔或地方活動,觀察是否有孩子發展較為遲緩,或有其他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博幼基金會也發揮中大型社福機構的優勢,攜手「涼山部落文化關懷協會」等小型社福單位,「大手牽小手」地邀請更多小型單位帶著早療資源走入偏鄉,為有著特殊需求的孩子鋪就更平坦的成長道路。
透過不斷擴展的橫向連結,博幼基金會跨越資源與環境的障礙,為偏鄉孩子創造更多機會。無論是學齡前的早療介入,或是課後輔導的長期扶持,這日復一日,長期且穩健的行動,正是博幼基金會寫下的,以教育為名的希望故事。
如果企業也想支持力挺
博幼基金會攜手地方媽媽,陪孩子好好走一段。若想支持基金會理念,歡迎從以下方式著手,為臺灣偏鄉孩子撐一把:
1.透過企業捐款,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力,以教育翻轉孩子的未來。 |
2.號召員工依據「物資需求表」捐贈書籍、生活用品、文具用品等物資給有需要的偏鄉弱勢學童。 |
博幼基金會 影片介紹
第十屆傳善獎得獎名單
https://www.auroratrust.org.tw/auroratrust-awar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