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勤美集團買下苗栗老牌遊樂園香格里拉,原本傳出預計投入20億元,改建成頂級渡假村,多年過去,園區內的硬體建設,似無太大改變,但不少人小時候記憶中的招牌歐式花園,已成大片草地,上頭除了藝術家王文志的大型竹編作品「情天幕」外,一旁還多了15頂可供住宿的帳篷。
二○○五年八月五日,肯亞女孩丘琦成立社會企業,號召當地居民、藝術家將廢棄塑料改頭換面, 用創意改變困境,就是不想讓家鄉的蔚藍海岸,成了人字拖墳場,企圖喚起大眾對海洋生態的重視。
近年來,全球興起一股快時尚風潮,流行天天都在改變。臺灣身為紡織大國,光是一年生產的餘布廢料就高達2,100萬噸,造成不少的資源浪費與汙染。為了延續衣物壽命,減少環境負擔,「機能服飾時尚設計生態系」串聯紡織與蕾絲布料、循環材料、資訊科技業者、設計師及藝術家等,透過企業結合與資源分享,再賦予舊衣物新生命!
新纖(1409)今年邁入50週年,找來藝術家一起合作,用自家生產的「PET回收紗線」做為創作媒材,將工業與藝術做結合,4日起連續三天,在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行快閃展。今(5)日在記者會上,董事長吳東昇表示,在下一個10年,將圍繞著環保發展,不斷地投入研發支出。
當世界各國領袖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碰頭,聚焦如何達成升溫1.5°C目標時,在會場的另一頭,由各個國家、能源組織等設立的場館也各自大顯身手,然而絕大多數單位都以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形式登場,只有吐瓦魯國家館以北極熊氣候難民訴諸國際關注,且確實也引來全球媒體爭相報導——這背後的一切,都是來自台灣藝術家黃瑞芳的設計及主導。
如果能走入一艘遠洋漁船看藝術作品,那會是什麼感覺? 2022 年基隆「潮藝術」於六月下旬風光落幕,展期間藝術家創作出不少洗版民眾臉書或 IG 的作品,像是漁會正濱大樓紅磚瓦中庭吊掛著大型魚網;或是在白色房間中,由海鹽堆積起高高低低的鹽山。除了室內裝置,在活動現場,你還可以走進停泊在港邊、隨著浪拍打搖晃的遠洋漁船裡,觀看藝術創作。
英國兩名「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運動的環保行動分子14日前往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向價值7250萬英鎊(約25億新台幣)藝術家梵谷的名作「向日葵」潑蕃茄湯以抗議化石燃料開採。其中一人17日在TikTok發布影片表示,他們絕不會試圖對損壞無價的梵谷作品。
環境議題總是沉重、枯燥的,長年投身於此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經常思索如何讓下一代理解。這次,他和「人劇團」藝術工作者合作,希望換個方式,感動社會。
空曠的海邊、鐵皮屋頂,還有殘破廢棄的老屋間,在一片片偌大的空地中,有一群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在馬祖島上醞釀創意,創作出一件件藝術作品。到離島玩的夏日雖然逐步進入尾聲,隨著秋天即將開始,藝術的熱力已經準備將馬祖這座小島再次炒熱。
台中市公益路二段如常地車流川息,一旁由綠樹環繞的紅磚色建築裡,卻將車來人往的喧囂暫且隔離。這裡是由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管理的「陸府植深館」,為善於規劃綠建築的陸府建設在台中所蓋的會館之一,這個空間像是都市中的生活美學發酵基地,讓一場場和人文藝術、生態環境相關的活動和議題,有了被人正視、發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