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藍碳」被視為自然碳匯的重要來源,海委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2項藍碳方法學,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海委會表示,這兩項方法學將將成為國內具備科學基礎與實務可行性的藍碳操作指引,亦為推動海洋藍碳制度化、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
三名十五歲的國中學生,憑藉特別切入點,選擇以紅樹林與海草為研究對象,經長時間實驗得到的研究結論,獲得評審肯定,成為赴美國參加高等科展競賽的台灣代表之一。
環境壓力正如一條橡皮筋,輕輕一彈,雖會震盪卻能恢復原狀。然而,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警告,當擾動加劇,振盪幅度變大,生態系便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復原狀。而一旦壓力超過臨界點,生態系將如被拉至極限的橡皮筋般斷裂,不再回到原有的狀態,而是轉變為另一種生態系。
環境部近日審核通過台積電提出的自願減量專案,及日月光提出的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環境部官員指出,近年來台灣各行業推動營運過程減碳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如今紛紛開始轉向自然碳匯領域,這將為碳匯技術的發展帶來正面效益。
提升自然碳匯是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台灣大哥大5日宣布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明年起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並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於10月底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企業可透過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碳權。 為加速自然碳匯發展,農業部已向環境部提交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審議,包括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復育等。農業碳權可望發展成為新商機,但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有價的碳權呢?本文分5步驟帶你一次看懂。
在自然碳匯領域中,除了經常討論的森林綠碳,以海洋生態為主的藍碳也逐漸受到關注。尤其部分藍碳的固碳能力甚至優於綠碳,因此被視為碳權市場的新寵。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積極開拓藍碳新商機。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今年4月預告由農業部及海洋委員會共同提出的「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並於9日召開首次審查會議,卻引發學界和環保團體對生態平衡、碳匯計算及政策目標的爭議。
今年六月,台灣碳交所推出了首批由國際認證機構Verra認證的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這是屬於碳移除類型的計畫。 未來,碳交所計劃逐步推出更多「以自然為本」的高品質碳權,包含蘋果、微軟等國際企業皆青睞這類型的碳權。目前市場上的碳權種類繁多,價格範圍也相當廣泛,而且國際品牌偏好的碳權項目各有不同。企業如何清楚評估這些碳權的效益與風險?
環境部今(1日)發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也就是國內碳權交易管理辦法,將於今年8月15日正式施行,明定三大買賣方式,交易或拍賣僅限一次,以防炒作,相關資訊也將公開於交易平台供各界查詢,避免漂綠疑慮,預計9月底將有首批交易。 碳交所於今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後,也正式推出首個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巴拉圭東部投資植樹造林專案,協助台灣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