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大規模封城,人類活動和工業產生的碳排放量明顯減少。
英國衛報報導,根據樂施會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1990年到2015年間,全球前1%最富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後50%人口的兩倍。
聯合國在 1997 年 12 月通過京都議定書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從那之後,碳排量就逐漸成為評估環境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 年 12 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在 2050~2100 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
倫敦環保智庫 Ember 統計,全球發電設施的碳排放量今年上半年大幅反彈至歷史新高,和疫情爆發前的水準相比高出 5%,凸顯全球推動從化石燃料轉型再生能源、催生「綠色經濟復甦」的難題。
台灣超商剩食每年報廢食物價值超過70億台幣,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被浪費掉的1/3食物,讓碳排量高達44萬噸,食物浪費造成大量經濟損失且加劇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危機。為什麼超商剩食問題會這麼嚴重呢?培養正確的惜食觀念,一起思考減少剩食浪費,怎麼做可以更好。
「台積公司主要營運生產所在地位於台灣,儘管其再生能源市場民國一○九年取得首批再生能源轉供等重大進展,但仍未達到歐美地區之供應充足度,因此在產能持續成長下,台積公司即便執行全球同業最佳的節能減碳標竿作為、達成單位產品碳排量下降目標,仍無法抑制整體碳排量的持續攀升。」台積電二○二○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出現這麼一段文字。
台達電50週年系列活動,本週末舉行「藍色星球II台達50影像音樂會」,即便自5月疫情爆發延後舉行,22日仍吸引廣大民眾觀看,台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與夫人、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執行長鄭平皆出席參與,特別的是,活動結束後將主動揭露碳排量,購買足夠的再生能源憑證抵銷碳排,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零碳音樂會」。
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災害屢見不鮮,比爾蓋茲在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要解除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傷害,勢必該在2050年前要將510億噸二氧化碳重新歸零,讓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相互抵消。因此,完成「淨零碳排」已成為每位地球人的當務之急。
台灣首座商業離岸風場 128 MW 海洋風電(Formosa 1)」已經完工兩週年,今(10 日)更宣布,自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0 月底,發電量超過 8 億 4 千零 40 萬度,相當於減少超過 52 萬噸的碳排量。
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年代,海運碳排量高,一直被環保組織緊盯不放。據研究海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3%,到底佔船舶運輸最大宗的商品是什麼,別以為是電子產品、鋼材等,按重量計算,其實高達四成海上貿易都是運送化石燃料,或直接來自化石燃料的化學產品。有專家直言,如果世界仰賴清潔能源,海運需求可會大幅降低,碳排放也跟著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