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資料中心擴建、工業生產增長及電氣化加速的帶動下,全球電力需求不斷上升。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到2027年,全球電力需求將以每年4%的速度成長。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全球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並於2024年COP29會議上,25國承諾不再新建未配備碳捕捉技術的燃煤電廠。 面對電力需求攀升與能源轉型壓力,再生能源成為關鍵解方。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4全球與台灣電力暨再生能源市場》報告,深入分析全球及台灣的電力需求與供給趨勢,並探討電價成本及綠電市場的現況,提供企業在綠電採購建議。
為了達成2032年減碳 32% 目標,台灣政府推出 「總體減碳行動計畫」,涵蓋能源、運輸、製造、住商、農業與環境六大部門,推動再生能源發展、電動車普及、建築節能、碳捕捉技術與農業碳匯等策略。這場減碳戰役不僅影響企業,也關係到你我的日常生活。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的阿瓦里德親王(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今年夏天齊聚倫敦,都在評估共同投資一些能對抗氣候變遷的新創企業,掌握直接空氣捕捉技術的公司特別受到矚目。
國際研究趨勢中,不同淨零排放情境的版本都越來越少依賴碳捕捉。碳捕捉技術已經被許多團體、學者稱為氣候危機的「虛假解方」,但多數油氣公司仍用力遊說、大力投資,認為碳捕捉技術可以幫助達成淨零目標。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提出的氣候協議草案,內容呼籲減少生產和消耗化石燃料,但並未提到「逐步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 產油國家將力圖要求推動碳捕捉技術,以彌補石化產業產生的溫室氣體,讓石化產業能夠繼續擴大發展。問題在於,從空氣中移除溫室氣體的這種技術,目前尚未經過大規模驗證,成本也很高,並不知道能否真的用來幫助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風潮方興未艾,台泥、台電、台塑等集團近年來加快腳步,建立碳捕捉、封存、再利用體系。台泥指出,希望2030年前可獲取商業化運轉關鍵技術,將二氧化碳提純後再利用。台塑新智能則以微藻發展另類封存技術,吸碳後的微藻,還可做用來淨化汙水,做成生質柴油。
在2050的淨零碳排大前提下,除了減少碳排,多使用再生能源,捕捉空氣中的碳讓大氣中的碳含量更少可能是更好選擇?關於碳捕捉技術層面的思考與難度...
目前常見的碳捕捉技術大多是在發電廠或是工廠直接從後端捕捉溫室氣體,但現在科學家瞄準地球上數一數二大的「碳滙」,認為從海洋中捕捉碳是個好選擇。
台塑企業目標2050年達到碳中和,旗下公司「台塑新智能」積極布局新能源事業,今(8日)宣布以8,500萬元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此為台塑新智能首個投資的大學新創事業,拓展碳捕捉技術的新版圖,並展現力挺學術研發及培養專業人才的決心。 台塑新智能與成大微藻碳捕捉團隊舉辦投資協議簽約儀式,未來新創公司由台塑新智能取得51.9%股權,並領導微藻碳捕捉技術、拓展商業應用層面。
成功捕捉二氧化碳之後,可以如何利用它呢?來自加州的氣候科技新創 Twelve 正在將這些捕捉後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可銷售的產品或原料,例如該公司與微軟、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合作,推進環保合成燃料 E-Jet® 的生產。還有哪些業界正在積極探索碳捕捉技術的商業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