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富豪齊聚倫敦!碳捕捉將成未來商機?
紐約時報報導,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當下,金融界正積極投入碳移除這個新興領域,期望能夠創造環保奇蹟的同時獲取可觀收益。
投資銀行傑富瑞集團(Jefferies Group)的統計,自2018年以來,專注於直接空氣捕捉技術(Direct Air Capture, DAC)的企業已獲得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36億元)資金。
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是一項突破性的碳捕捉方案,其特點在於能直接從周遭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而不需仰賴工業排放源。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顯示,DAC主要分為兩種實現方式:
1. 液體吸收法:利用特殊的化學溶液(例如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來捕捉二氧化碳。具體來說,當空氣被風扇吹過這些溶液時,二氧化碳會與溶液中的化學物質產生反應,形成碳酸鹽。接著,這些碳酸鹽會經過分離並加熱處理,從而釋放出純淨的二氧化碳。
2. 固體吸附法,這種方法使用特製的固體吸附劑(通常是氨基化合物或氧化物)來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當空氣流經這些吸附劑時,二氧化碳會被吸附在材料表面。之後,透過加熱或降低壓力的方式,可以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進行後續的封存或再利用。
「這是我從事風險投資20年來見過的最大機會...這個產業的推動力比我曾經見過的大多數行業都要強大。」加拿大Deep Sky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米恩史蒂爾(Damien Steel)表示,該公司已籌集超過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用於開發碳移除項目。
顯然,富豪們早已看準全球碳減排技術的龐大商機。2015年,在比爾蓋茲成立了專注於氣候科技的突破能源創投(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這個他和矽谷創投、華爾街私募基金,以及包括聯合航空在內的大型企業共同參與的投資基金,至今已投資了超過800家碳移除新創企業。
其中,加拿大初創企業Deep Sky便獲得BEV 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億元)資助。Deep Sky近期宣布,將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建設名為Alpha的DAC測試場地,該場域最多可容納八家公司同時測試其碳捕捉技術,以協助該省實現2035年減少約5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技術成本仍有待突破,但為何還這麼受愛戴?
然而,目前直接空氣捕捉(DAC)技術的成本仍高達每噸1,000美元(約新台幣32,720元),且回報率並不高。為何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仍然如此大力投資?
根據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瑞士DAC公司Climeworks副總裁艾德里安·西格里斯特(Adrian Siegrist)揭示其中3大原因。
他指出,首先這些企業本身面臨巨大的減碳壓力,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當下,由於訓練和運行大型AI模型需要龐大的運算能力,企業必須建置更多非常耗電的數據中心和冷卻設備。
其次,科技公司固有的創新文化也與這項開創性的技術高度契合。「這些公司習慣於創新,」他說。「因此,他們以相同的視角來看待氣候領域是很自然的事。」
最後,科技巨頭的雄厚財力是推動碳移除技術發展的重要後盾,並能夠盡早搶佔市場份額。根據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於6月發布的報告,碳移除市場的規模可能在2050年達到1.2兆美元(約新台幣39兆元),且報告中也寫到,「早一步投入購買碳移除服務的企業,將有機會在需求快速增長時,優先獲得穩定且高品質的碳移除額度。」
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座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及直接空氣捕獲(DAC)設施在冰島、美國加州等地投入運作。這些設施透過生成碳權額度獲利,並成功吸引谷歌和英國航空等企業承諾投入16億美元購買。
然而,《紐約時報》指出,儘管碳移除這個新興領域吸引大量資金投入,但短期內難以對全球暖化產生顯著的影響。分析師普遍認為,若要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成本必須降至每噸100美元(約新台幣3,272元)左右才具市場競爭力。
此外,批評者也擔憂,若企業過度倚賴碳移除技術可能轉移減碳焦點,反而縱容化石燃料的持續使用。史丹佛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馬克·賈可布森(Mark Z. Jacobson)更直言,「不用懷疑,碳捕捉會助長化石燃料生產,這項技術對減緩氣候變遷毫無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