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是每個物種的本能,但是,能不能存續,就要靠本領了。知名歷史學家哈拉瑞在經典著作《人類大歷史》中就點出,「智人」為什麼可以在各樣人種之中脫穎而出,為什麼可以擊敗比自己體型大好幾倍的物種,原因就在於智人能夠「合作」,而且是大量的陌生人合作,這是人類發展可以超越其他物種的最關鍵因素。
在臉書上,經常看到我的好朋友放開手邊工作,吃遍全世界美食,踏遍南北極地,踩遍喜馬拉雅、非洲吉力馬扎羅等大山,中國大陸的南疆北疆等大江南北⋯⋯台灣人的熱愛旅遊,已成地球上特有物種,從數字就可看出端倪。
眼看愈來愈多物種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洪流下瀕臨滅絕,諾亞方舟的情景,很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首度重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開始搶救許多瀕危物種的最後一對,或者實行上帝在〈創世紀〉中給予諾亞的指示:「凡有血肉的生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保存他們的生命。」
在殖民主義時代,不僅是「珍稀」動物,連「異國」人種也都會在動物園和著名的「殖民地展覽」等場合中展出。對孩子們來說這是娛樂,對家長來說則是滿足好奇心的機會。在這些人潮絡繹不絕的展覽背後,歐洲各國繁榮的首都和所屬殖民地之間發展出不受任何法律規範的「動物貿易」。
森林大火、石油洩漏、亞馬遜流域過度開發、垃圾填滿水域⋯⋯,環境惡化速度未曾減緩,ESG將是人類挽救地球的最高信念。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名79歲爺爺湯姆‧布朗 (Tom Brown),25年前在農夫市集吃到一顆粉紫色的蘋果,他好奇詢問老闆才知道很多蘋果種類即將滅絕,於是老爺爺開始找尋「絕跡蘋果」瘋狂旅程。 湯姆爺爺踏遍美國各地、幾乎花光積蓄,到目前為止蒐集到1,200品種,包括從1900年絕跡的「朱納盧斯卡」等等,他這股毅力感動許多人,自嘆不如,而他說:「我只是想盡一份心力保存物種,還有100種蘋果還沒找到呢。」
從柳樹皮到蚊子,幾個世紀以來,大自然一直是重要藥物的來源。但是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卻使這自然供給陷入危機。
走上台泥集團總部大樓,現場充滿綠意盎然的森林氣息,還有一個個被保存在玻璃瓶的珍貴植物,國內水泥大廠台泥除了做水泥、綠能外,還悄悄在屏東打造「植物諾亞方舟」基地。
「2022年世界風險報告」出爐,「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物種多樣性損失」入列前三大議題; 而台灣的未來就在低碳出口,在商言「環境」的時代早已來臨。
2019~2020 年的澳洲叢林大火造成數以萬計的無尾熊命喪火海,如今澳洲政府已經將無尾熊列為瀕危物種。對此澳洲大學也正打算透過建立「精子銀行」,保護因棲地限縮、山火風險而瀕危的有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