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就是放野到處跑,下課在稻田裡打棒球,冬天跟著阿公去海邊捕鰻苗。」目前在台大漁業推廣委員會、航空業任職的捕鰻職人第三代林芷晴,童年與多數都市孩子截然不同。她的阿公是宜蘭壯圍的捕鰻職人,家族曾歷經鰻魚養殖的興衰,從捕撈、養殖到務農,唯獨冬季的捕鰻苗傳統從未間斷。
今周刊編按:生物多樣性是地球健康的重要指標,但誰來決定「生物多樣性足夠」?本文由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深入解析生物多樣性的量化工具與科學評估方法,從生態系到物種層級,一次看懂如何以數據掌握生態健康,並理解保護策略背後的科學依據。
烏黑毛皮、胸前一道V字白色花紋,這是台灣唯一原生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正字標誌。台灣黑熊是國內重要保育物種,牠們不僅是山林的王者,也成為台灣社會的精神象徵。 然而近年來,黑熊活動範圍逐漸向低海拔擴張,與人類生活圈重疊,黑熊誤觸陷阱與入侵事件頻傳,也讓「人熊衝突」成為新的保育課題。我們準備好當「友熊國」的居民了嗎?
全球暖化下,過去科學界推論山區生物會因氣溫升高,而被迫往高海拔山區遷移,以尋求更涼爽的氣候,最後陷入「滅絕電梯」因空間不足而加速滅絕。成大研究團隊挑戰用實證資料檢視,發現結果不如早期假說推論,氣候變遷之下山區物種分布範圍並未縮減,反而擴張,為物種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一菁研究團隊分享該研究成果。
深受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使命為先」理念啟發,現任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講師陳楊文(Vincent Chen)在聯合國從事瀕危物種保育近十年,隨後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累積七年的環境變遷與能源管理經驗,於2011年創立「零碳行動公司」(Carbon Zero Too Co.),聚焦於碳管理、能源效率及環境教育等永續議題。
研究顯示全球有上百萬種生物正瀕臨絕種,這不只是生態危機,更是經濟與健康的重大隱憂。 長期為聯合國撰寫報告的學者麥考薇,用兩個案例說明為何需重視生物多樣性,我們又能如何做出改變。
一月初,美國洛杉磯野火延燒,熊熊大火吞噬了原本繁榮的城市、華麗的宅邸,造成超過1350億美元的損失。 野火肆虐的畫面震驚全世界,而在火災期間,除了緊急避難的群眾,動物居民們的身影也備受關注,例如一隻在橘紅天色中奮力攀爬的陸龜,或在濃煙中逃竄的小鹿。 經過大火浩劫,除了人類需重建家園,棲地遭到破壞的野生動物會面臨哪些生存挑戰,不同物種如何掙扎求生?近年越來越頻繁、猛烈的野火,又會帶給動物們哪些威脅?
台灣森林擁有七星鱧、赤蛙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花東海域更有多種鯨豚生態,卻因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導致許多物種失去棲地!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COP16)2日在哥倫比亞卡利(Cali)落幕,但未能就增加物種保護資金的路線圖達成任何協議。 COP16談判時間比原定時程已超出近12個小時,為讓與會代表能趕得上航班,會議主席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宣布會議暫停,使峰會沒有足夠的法定人數,批准該公約未來兩年預算。會議發言人表示將另擇期恢復討論未決事項。
亞馬遜河近期面臨極端乾旱,流域創下歷史最低水位,導致附近300座城市陷入嚴重危機。河道乾涸不只影響居民用水和生計,也威脅瀕危物種粉紅豚大量死亡,專家預計亞馬遜河水位最快2026年後才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