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每20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你不知道的事:物種大滅絕,其實對開發中國家傷害最大

每20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你不知道的事:物種大滅絕,其實對開發中國家傷害最大
撰文: 湯瑪斯‧佛里曼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0-10-23

眼看愈來愈多物種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洪流下瀕臨滅絕,諾亞方舟的情景,很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首度重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開始搶救許多瀕危物種的最後一對,或者實行上帝在〈創世紀〉中給予諾亞的指示:「凡有血肉的生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保存他們的生命。」

 

然而與諾亞不同的是,我們這一代和我們所創造的文明,導致了滅絕物種的大洪水。因此,打造方舟,我們責無旁貸。愈來愈多珊瑚礁、森林、漁場、河川與沃土,都被人類商業發展破壞或摧毀。而只有人類,才能建造保存物種的方舟。

 

像諾亞一樣打造方舟而非製造洪水,不僅是我們的挑戰,更是我們的責任。這才是現代人類智慧的開端。進入能源氣候年代,我們不僅要因應能源需求暴增、氣候劇變與產油國獨裁力量擴散的問題,還必須面對又熱、又平、又擠的新世界帶來的另一項後果:動植物瀕危或滅絕,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岌岌可危。

 

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也陸續有舊的物種瀕臨滅絕。物種滅絕的原因,如果不是生物環境因素,就是人類經濟發展、狩獵或其他活動導致。然而,國際保育協會近來估計,現在每二十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這個速度是地球歷史上平均速度的一千倍。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人為因素導致自然界的某種現象以原來一千倍的速度發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這個差距實在太大了!

 

「想像一下,如果其他自然現象暴增為平常的一千倍,對我們的生活、生計與地球環境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國際保育協會生物多樣性應用科學中心(CABS)資深主任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問道:「要是降雨量暴增為平常的一千倍,會怎麼樣?我們會被淹沒。降雪量暴增為平常的一千倍呢?我們將永遠被覆蓋在大雪底下。假如瘧疾或愛滋病的傳染率增加為現在的一千倍呢?好幾百萬人將會死亡。這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現狀。」

 

不只是動物園要煩惱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問題。我們不知道再這樣下去,會失去多少寶貴的天然藥物、工業原料、生物資訊,以及天地的大美。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類所知甚少、卻是構成生物網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在一點一滴消失。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宛如一間獨特、珍貴的圖書館。可惜這間圖書館正漸漸被燒毀。我們連藏書的分類工作都還沒做完,更別說全部閱讀了,」身兼林洞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家的哈佛教授侯德倫表示。

 

試想,要是大量物種不斷加速滅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世界剩下寥寥無幾的物種,甚至完全失去生物多樣性,那會是一個只有鋼筋水泥叢林、動植物銷聲匿跡、不見山林的世界。不僅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居住,我們也不會願意居住其中。

 

失去豐富多樣的萬物,畫家要去哪裡欣賞山光水色與豔麗花朵,以尋找創作的靈感?還有什麼能夠感動詩人與音樂家,以譜出美麗的詩篇與交響樂曲?宗教領袖與哲學家,又要去何處觀察上帝的精心傑作,以思考祂的意義?如果沒有聞過花香、游過河水、摘過蘋果或欣賞過春天的山谷,生命不會豐富完整。我們當然可以尋找其他替代品,但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自然萬物那美麗、豐饒、多彩、又變化萬千的原始樣貌。失去萬物之美,人,也不再是人。難怪有研究顯示,醫院的病人如果可以從病房中觀賞到外面的自然風景,復原速度會比較快。

 

「為了謀利,不惜摧毀一座熱帶雨林和其他富含物種的生態系,就像是把羅浮宮所有名畫拿來當柴燒,」我到哈佛實驗室拜訪知名昆蟲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時,他這麼比喻。他的實驗室抽屜裡,擺滿他和同事在世界各地蒐集到的螞蟻品種,共有好幾千種。「這就是我們現在幹的好事。『我們得種植油棕才能賺錢。對婆羅洲雨林和紅毛猩猩,只好說抱歉了。』」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適應改變的利器

 

如果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美學、詩學、宗教與精神價值,還不足以說服你,我們可以再來談談它經常為人忽視的實際利益。環保人士為這些利益取了個稍嫌生硬、又不太貼切的名詞,稱為「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

 

生態系為人類提供各種利益和「服務」,讓負擔不起或缺乏民生及水電資源的人也能夠受惠。大自然能供應乾淨的水源,過濾溪水的汙染物質,提供天然的魚類養殖場,控制侵蝕作用,提供躲避暴風雨和天然災害的屏障,保護農作物授粉所需的益蟲、攻擊害蟲,並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開發中國家的窮人而言,這些「服務」都是他們賴以維生、不可或缺的資源。

 

「環保主義的批判者⋯⋯對那些微小、不為人知的生物往往不屑一顧。他們總是把這些生物分成兩大類:昆蟲與雜草,」威爾森在《自然萬物》(The Creation)一書中寫道:

 

這些人不曉得是無知還是擅於遺忘,地球上大多數的生物與物種都由這些小生物構成:美洲熱帶雨林裡有種不知名的蛾,它的幼蟲非常貪吃,使澳洲的牧地不至於長滿仙人掌。馬達加斯加有一種「雜草」叫玫瑰長春花,含有能夠治療何杰金氏症(Hodgkin’s disease)與急性兒童白血病的生物鹼。挪威某種不知名真菌裡的一個物質,讓器官移植手術變得可能。水蛭唾液裡的化學物質能夠製成抗凝血溶劑,預防手術中與術後發生血栓。

 

從石器時代巫醫採用的草藥,到現代生物醫學發明的超強新藥,這些生物都扮演要角⋯⋯野生物種還可以滋養土壤、淨化水源,以及為多數開花植物授粉。我們呼吸的每一口新鮮空氣,都拜地球萬物所賜。失去大自然的助力,人類不僅來日無多,日子也不會好過。

 

威爾森也指出,如果我們貶低自然因而破壞生態,「首當其衝的,很可能就是規模最龐大、最複雜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

 

生物多樣性不僅幫助我們生存,也幫助我們適應。生物多樣性最實際的功能,即是協助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適應改變。2008年3月,為了了解國際保育協會如何拯救印尼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我來到印尼的努薩培尼達島(Nusa Penida)。當我與協會的海洋生物學家厄德曼(Mark Erdmann)一同坐在沙灘,看著龍目海峽(Lombok Strait)時,他給我上了一課,告訴我生物多樣性如何幫助物種適應改變。

 

「改變,是生命中不變的常數。一旦失去物種、文化與作物的多樣性,就會更難適應改變,」厄德曼解釋說,「你可以找找看,有哪個農夫只培育一種作物,只要這種作物染病,農場就會毀於一旦。或者,有哪個財務顧問會把錢全投資在一支股票上⋯總而言之,有多樣性,才有復原力。面對即將到來的全球快速變遷,人類必須發揮最大的復原力來因應改變。」誰知道未來會有什麼可怕的疾病等著我們?如果我們把熱帶雨林剷平,改種能夠提煉棕櫚油與燃料乙醇的作物,等於把藥箱裡的天然藥物全都丟棄。「正因為改變是不變的常數,生物多樣性更是不可或缺。生物多樣性提供人類適應改變所需的原料,」厄德曼補充說。

 

在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一切將以空前的速度演進、變化。人類最不能失去的,就是適應變遷的利器。

 

作者簡介_湯馬斯.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佛里曼因為傑出的新聞報導及評論成就,拿過三座普立茲獎。他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同步在全球超過700多個媒體上刊登。他的《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irut to Jerusalem),被翻譯成27種語言,甚至還成為許多中學及大學了解中東議題的教科書。1999年出版《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被翻譯成20種語言。2005年出版《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被翻譯成32種語言,成為全球各地熱議話題,也讓他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選為美國最佳領導人之一。2008年出版《世界又熱、又平、又擠》(Hot, Flat, and Crowded),是影響全世界最重要的探討綠色革命之作。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