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沿近海鯊魚漁業主要分布於宜蘭南方澳、台東新港、屏東東港、小琉球與高雄前鎮,透過大目流刺網、延繩釣、圍網等方式捕鯊,鯊魚漁獲量在1990年到達高峰,可達七萬五千公噸,之後逐漸下滑,到2010年已下降到兩萬多公噸,產量記錄的單位都是鯊魚而非魚翅,畢竟台灣一直以來都並非只是為了鯊魚而捕鯊。
在422世界地球日前夕,《今周刊》1374期針對全臺灣海洋保護區現況展開調查,發現臺灣雖已設立47個海洋保護區,但因長期缺乏監管人員,再加上法源分散,變成權責混亂的多頭馬車管理,讓保護區淪為「紙上公園」。 根據中研院長期監測結果,臺灣北部海域魚種近15年內,已從142種銳減至37種,相當於逾7成魚種消失,而沿海與近海漁獲量也下跌超過50%。
今年,海生館和綠色和平啟動了調查。 他們赫然發現,市場上賣的魚,每隻幾乎都「尚未成年」,魚變少又變小。 國際已有共識推動「海洋保護區」,這是資源永續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現狀又如何?
農牧與飲食產業業者注意!台灣食品、農業相關新制自2024年1月1日起有7項新政策上路,下列為《食力》針對2024年食安與農業相關新政策的整理! 台灣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的食安與農業規範中有尤加利葉僅能作為食品添加香料使用,魚油、紅麴原料警語標示應納入健康食品標示,漁獲量捕撈需依照年度永續評估後之公告以及鐵板燒業者需注意鱈魚品種來源標示等7點更新規範上路。
近年來,海洋保育議題逐漸受到全球關注,今天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為了喚醒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保護及永續利用,今周刊宣布舉辦「還海行動2.0」,號召各界共同復育小丑魚、推動永續海鮮運動等,為海洋生態保護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