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開始沒想過會專職撿垃圾。」人稱「瘋媽」的江昀蒨笑著說。 原擔任幼兒園老師的她,因熱愛戶外運動與職涯規劃考量,選擇考取游泳教練與溯溪指導員證照,但卻遇上疫情、課程停擺,轉而走向宜蘭無人海灘散心,沒想到被眼前景象震撼:「安全帽、魚網、馬桶……整片沙灘像垃圾掩埋場。」她與先生隨手用車上的垃圾袋清理,短短30分鐘便裝滿兩大袋。從那次之後,他們不定時展開淨灘行動。
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海岸線,風力發電潛力備受矚目。根據越南18日官方發布最新報告,該國經濟海域的風電總潛力高達1,068GW(百萬瓩)。報告同時分析了風力最強的地區與月份,並納入極端天氣風險評估,提供了未來制定風電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這些孕育無數海洋生命的「海底草原」,正以驚人的速度從我們的海岸線消失。調查顯示,澎湖海草床的面積流失高達近七成,海草床的退化不僅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更削弱了地球抵禦氣候變遷的重要防線。
在自然碳匯領域中,除了經常討論的森林綠碳,以海洋生態為主的藍碳也逐漸受到關注。尤其部分藍碳的固碳能力甚至優於綠碳,因此被視為碳權市場的新寵。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積極開拓藍碳新商機。
響應國際淨灘日,昇恆昌免稅商店近日舉辦「『敬』灘派對」,號召員工帶著家人,以及30家合作夥伴,近300人前往最靠台灣本島北邊的新北市石門區尖子鹿東北角海岸線。眾人合力清出近350公斤垃圾,用行動向海洋致敬,守護台灣美麗的海岸線。
台灣乾淨能源產業將持續暢旺廿年 這次完成台灣的綠能考察,最大的收穫,除了看到業者克服困難,不眠不休的努力外,我們從台中大安外海,沿著海岸線快速道路,驅車到台南,一路上看到台灣充滿生命力的景象。
由社團法人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主辦,第二屆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今(18日)登場,台灣擁有長達1,440公里的海岸線,豐沛的海洋能量孕育了海流、波浪、潮汐、鹽差等多元能源。 政府已將海洋能定位為能源發展的重要主軸,目標在2050年達到1.3GW至7.5GW的發展規模,這不僅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也將顯著貢獻於減碳,預計可減少碳排放173萬至1,103萬噸。
「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這一切,怎麼知道身處的環境是如此珍貴?」冒著10度左右的低溫及強勁海風,弋果志工團隊動員近百名同仁及眷屬,戴上手套、拎著麻布袋,沿著新竹南寮海岸線一路綿延近1公里撿拾攤上垃圾,展開熱血的淨灘行動......。
2023年1月底,一架阿聯酋航空班機從杜拜起飛,沿海岸線飛行了超過一個小時,這是中東北非地區的首次嘗試——其中一具引擎加滿100%永續航空燃料(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隨著母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在今年初公佈「國家永續航空燃料路徑圖」(National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roadmap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聯酋航空也積極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