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25還海行動》解鎖藍碳密碼!打造海草苗圃、建立基因庫,這群人正用科學復育海底森林

2025還海行動》解鎖藍碳密碼!打造海草苗圃、建立基因庫,這群人正用科學復育海底森林
撰文: 朱姵慈     分類:E永續環境 日期:2025-04-16

這些孕育無數海洋生命的「海底草原」,正以驚人的速度從我們的海岸線消失。調查顯示,澎湖海草床的面積流失高達近七成,海草床的退化不僅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更削弱了地球抵禦氣候變遷的重要防線。

專訪三大海草復育先驅,揭開海草床的生存密碼
 

在眾多海洋生態系統中,海草床往往被低估,然而它實際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魚類、甲殼類、貝類等生物提供棲息、覓食與繁殖的場所。此外,海草床能夠高效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名副其實的「藍碳」生態系,同時,它還能減緩海浪侵蝕,穩定沿岸環境。

 

雖然海草看似不起眼,但在台灣,已有許多專家投入復育工作,致力於守護這片珍貴的海底草原。為了更深入了解台灣海草床的現況與挑戰,我們採訪了三位在不同領域深耕、卻懷抱相同目標的海草專家。

 

被譽為「台灣藍碳之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深耕海草研究逾二十年,並積極倡導建立台灣本土的海草碳匯方法學,曾榮獲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被譽為「台灣藍碳之父」。今周刊攝影團隊

 

其次,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公務員,站在第一線執行海草復育工作;以及長期研究植物耐鹽機制的李冠徵博士,不僅致力於提升作物的耐逆境能力,還帶領中學生參與國際科展,拿到一等獎赴美比賽,推廣海草復育的重要性。

 

打造海草苗圃,培育藍碳種子

 

受農業部與海保署委託,林幸助擔任「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的作者。林幸助認為,調查海草是為了知道我們有多少資產、可以固多少碳,才能做到碳中和,同時了解海草消失的原因,才能想辦法增加。

 

林幸助建議,海草復育要從海草繁殖方式著手,除了無性繁殖外,也要「有性繁殖」從種子開始—收集種子、培育小苗,再將小苗種到要去的地方,但台灣目前沒有這個技術。 

 

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補充,無性繁殖目前較有成效的是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進行的單脈二藥草的復育,但它是採取插阡法,也就是先將植株分成一株,再將植株一一插植到海底去,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跟時間。但無性繁殖的方式因為都是同一來源,可能基因多樣性會較低,未來氣候變遷增遽,有可能會無法存活。

 

因此,林幸助團隊想建立有性繁殖的苗圃,無論是在廢棄漁港或人工實驗室進行都可以,接著進行科學研究,要明確知道在種植海草之前和之後,碳匯和生物量增加了多少,持續監測觀測,拿到科學數據才能證明種海草是有效的。

 

苗圃預計在澎湖和台灣本島設立,本島可能在七股,因為七股有很多廢棄鹽田、魚塭可以活化使用。不過,苗圃的有性繁殖沒有想像中容易,因為海草的開花、授粉機制還不明確,每一種海草也可能不同,目前在人工環境下培養的海草會開花的例子不多。


因此,林幸助團隊目前還得先進行海草各種類的物候調查,人工環境培養試驗,以及人工環境開花條件的試驗。

 

社區營造、企業合作並行

 

謝恆毅分析,澎湖海草消失有兩大主因,航道因淤沙淤積需要經常浚深,挖泥船在疏浚航道時,可能會直接移除或覆蓋海草床,導致海草死亡,且澎湖潮間帶漁撈行為興盛,許多漁民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經濟性貝類,會使用破壞性的工具直接剝掉海草,而不關心海草的存活。

 

為恢復澎湖海域昔日豐沛的海草生態,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近年來積極推動海草復育工作,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結合社區營造、企業合作以及公部門的技術指導,期望能恢復海草床的面積與生態功能,同時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收益。

 

由於社區居民的生計與海草床息息相關,澎湖的海草復育計畫非常重視社區的參與,水試所積極與潮間帶採集漁民溝通,推廣生態友善的採集方式,例如使用鐵棍探測貝類,避免大面積破壞海草床。

 

同時,水試所也協助社區建立友善環境品牌,鼓勵遊客消費以友善方式採集的貝類,增加社區收入,並提高他們參與海草保育的意願。

友善採集漁法刺殼仔。今周刊攝影團隊

 

透過海草床復育,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例如生態旅遊導覽、水產加工等,讓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生活。結合社區現有資源,開發新的旅遊型態,例如友善貝類採集體驗、海草床生態旅遊等,吸引遊客前來消費,增加社區收入。

 

同時,為了解決沙泥淤積問題,澎湖水試所正與台泥合作,希望將沙泥轉化為有價值的循環資材。台泥利用沙泥作為水泥原料,將其混入水泥中,用於澎湖的房屋和公共工程建設,不僅能大量去化沙泥,解決航道淤積問題,還能減少對台灣本島石灰石的需求。

 

台泥考慮推出一種「離島包」,不含石灰石,運到澎湖後再與沙泥混合,供當地使用,解決離島的廢棄物問題,謝恆毅說,台泥基於企業社會責任(ESG)的考量,願意與水試所合作,共同處理沙泥問題,並間接促進海草的生長。目前,台泥正在試打樣,測試沙泥水泥的可用性,並評估其對海草生長的影響。

 

從耐鹽機制研究展開海草復育研究

 

諾貝爾生物科技創辦人李冠徵則另闢蹊徑,並非著重於海草的總體調查或棲地研究,而是從植物耐鹽機制的獨特角度切入,研究海草如何適應嚴苛的環境,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其他作物,為海草復育工作帶來新的可能性。

 

李冠徵指導的學生參與科展近20年,研究成果不僅獲得國內肯定,更在國際科展中獲得一等獎,準備前往美國參加比賽。他表示早在六、七年前,團隊便開始關注台灣海岸鹽化的問題,有鑑於許多海岸因鹽化而不利植物生長,他們便開始思考如何在鹽化的土壤上種植植物,進而活化土地。

 

李冠徵指導的學生即將赴美參展。受訪者提供

 

起初,團隊研究冰花等耐鹽植物,並在全國科展中獲得肯定。然而,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與其尋找耐鹽植物,不如研究最耐鹽的植物。因此,研究目標鎖定在生長於嚴苛環境中的海草和紅樹林。

 

團隊發現海草和紅樹林能夠適應海洋環境,不僅依賴體內的生理機制,更仰賴周邊微生物的協助。他們從海草的根部找到了共生菌,這些共生菌能幫助海草適應鹽化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將這些耐鹽的共生菌應用於其他作物上,可以大幅提升作物的耐鹽能力,這項發現不僅有助於解決鹽化土地的復育問題,也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三名國中生到紅樹林採集實驗素材。受訪者提供

 

李冠徵也提到,對國高中生而言,現有的設備和環境有所限制,需要回到大學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此外,前往海草生長地並不容易,尤其海草可能遠在東沙、澎湖或其他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因此,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研究基地,讓更多人可以方便地進行研究,不必長途跋涉。

 

李冠徵找上好友,台大漁科所助理教授吳育騏合作,媒合資源在台大成立海草基因庫,同時透過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協助,於東沙群島等國家公園署領地採集台灣原生種海草苗,藉由基因庫的建置,研究更多海草的核心生長條件,如光照、水質、營養與共生菌相,將有助於人工復育。

 

如同苗圃研究不同植物所需的最佳生長環境,這些研究成果可作為海草苗圃育苗的科學依據,提升育苗的成功率,也能保存多樣化的植物種苗,海草基因庫預計將保存台灣原生種海草的遺傳資源,確保種源的多樣性,當野外環境受到破壞或需要進行海草復育時,苗圃可提供穩定且優質的海草苗來源,加速復育的進程。

 

台大成立海草基因庫,結合苗圃的概念,建立一個完整的海草研究與復育體系,不僅能保存台灣原生種海草的遺傳資源,還能深入研究海草的核心生長條件,並透過苗圃培育健康的海草苗,最終將海草苗移植到野外,達到復育海草生態系的目的。

 

儘管三人的研究背景與執行方式略有不同,但他們都致力於透過科學方法、種源保存、棲地營造、社區參與及公私部門合作,共同推動台灣海草的復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