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再添新進展。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今年7月首度釋出蘇澳港南外廓防波堤外側6.75公頃海域,規劃三處離岸式波浪發電試驗區。 經公開評選後,由以科國際海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脫穎而出,取得C區位的開發資格,預計在此設置並測試波浪發電設備。這不僅是國內第一座波浪發電試驗案場,也象徵商港區域正式被納入再生能源開發版圖。
今周刊編按:法國規模最大的核能發電設施「格拉沃利納核電廠(Gravelines)」,11日因大量水母群湧入冷卻水系統,導致四座反應爐全部停擺。。法國電力集團(EDF)表示,此次水母入侵「大規模且無法預測」,但未對設施、員工或環境安全造成影響。 核電廠高度依賴冷卻系統維持反應爐穩定,然而核電廠附近海域近年因海水暖化導致水母數量增加,當水母大量湧入時,可能堵塞冷卻系統過濾器,切斷關鍵水源,對運作造成威脅。這起事件也顯示,近年來,熱浪與極端高溫對核電廠運作的衝擊也愈加頻繁。
今周刊編按:稀土是電動車、國防與電子業等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材料,近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角力之下,中國稀土出口政策成為地緣經濟博弈的核心議題之一。中國政府自今年 4 月起,針對多項稀土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對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造成巨大衝擊。 為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美國與日本、澳洲及印度外交部長舉辦四方安全對話會議,7月2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正在著手催生「四方對話關鍵礦物倡議」,透過合作確保礦物原料穩定供應,藉以削弱中國在高科技原物料領域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宣布 2026 年起將展開深海採礦試驗計畫,在南鳥島附近海域開採稀土,降低對中國稀土產品的依賴。 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中國為何能用稀土對他國予取予求?稀土出口管制為何能成為與美國貿易談判的強力籌碼?從投資者角度,如何從投資價值及控制風險,評估稀土的戰略資產?
海洋廢棄物挑戰日益嚴峻,台灣起家的手機配件品牌犀牛盾,宣布推出智慧海廢清理平台「破浪者」。結合太陽能、自動化與AI辨識技術,透過無人機偵測、無人船回收與水流引導系統,打造低能耗、模組化的海上垃圾回收方案,首站將實測台南黃金海岸等近海海域。
一支支巨大風機插在海上,台灣西部海域正如火如荼開發離岸風電,經濟部表示,截至今年5月已有374座風機完工併聯,預計今年底將提供約4.7 GW的裝置容量。不過專家也指出,當一座風電場建設在另一座風電場的下風處,可能會「偷走」原風電場的風能資源,導致位處下風處的風電場產能下降,而在風場開發密集愈來愈密集的台灣海峽日益重要。一同了解台灣風場面臨的可能挑戰。
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海岸線,風力發電潛力備受矚目。根據越南18日官方發布最新報告,該國經濟海域的風電總潛力高達1,068GW(百萬瓩)。報告同時分析了風力最強的地區與月份,並納入極端天氣風險評估,提供了未來制定風電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我國全力推動離岸風電,卻衍生海域空間衝突。英國在台辦事處與英國碳信託(Carbon Trust)顧問公司發布「台灣離岸風電公眾參與框架」報告指出,台灣離岸風場的公眾參與、社會溝通不足,建議加強辨識利害關係人,展開完整溝通。 出席聽取報告的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台灣的情況特殊,社會最信賴環評審查,也導致環評變成「最後決戰點」。
去(2024)年底中國權宜船「SHUNXIN39」(音譯順興39)貨輪,從台灣東北方海域拖錨繞行,涉嫌破壞我國聯外海底通訊電纜(簡稱海纜),令許多研究專家或學者懷疑,此破壞為訓練海上民兵切斷我國聯外海纜,以阻斷對外網路通訊,達成「資訊封鎖台灣」的目標。
台灣森林擁有七星鱧、赤蛙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花東海域更有多種鯨豚生態,卻因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導致許多物種失去棲地!
今周刊編按:新北市野柳東北方海域海底國際電纜3日遭貨輪損壞。海巡署指出,該肇事貨輪雖登記為喀麥隆籍,但船上7名船員均為中國籍,船東則為香港籍,不排除有中國籍權宜輪實施灰色地帶侵擾的可能性。 根據研究機構 Dgtl Infra,全球共有約450個海底電纜系統,總長度超過85萬英里。世界上99%的國際通訊依賴於脆弱的海底電纜,然而,從俄羅斯到中國及其他國家與組織,近期多起事件顯示這些關鍵基礎設施正成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