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海底電纜遭貨輪破壞!單條造價至少60億,為何說它掌握了全球經濟命脈?

台灣海底電纜遭貨輪破壞!單條造價至少60億,為何說它掌握了全球經濟命脈?
撰文: 地球圖輯隊/陳愷昀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YouTube / CRUX 日期:2025-01-10

今周刊編按:新北市野柳東北方海域海底國際電纜3日遭貨輪損壞。海巡署指出,該肇事貨輪雖登記為喀麥隆籍,但船上7名船員均為中國籍,船東則為香港籍,不排除有中國籍權宜輪實施灰色地帶侵擾的可能性。

根據研究機構 Dgtl Infra,全球共有約450個海底電纜系統,總長度超過85萬英里。世界上99%的國際通訊依賴於脆弱的海底電纜,然而,從俄羅斯到中國及其他國家與組織,近期多起事件顯示這些關鍵基礎設施正成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的新目標。

海底電纜面臨的威脅不僅限於物理破壞,也包括監控與數據操控的風險,如何保護海底電纜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全球資訊傳輸與通訊的高速公路

 

在當代以數據驅動的世界中,海底電纜猶如隱藏於深海的神經網絡,承載著全球99%的國際通訊流量,每天處理數萬億美元的金融交易,並傳輸關鍵的政府通訊和網路數據,包括個人、商業及政府的數據資訊交流。

 

 

然而,這些重要設施正逐漸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核心戰場。

 

什麼是海底電纜?

 

海底電纜,又稱海底通訊電纜,是一種將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於建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電信或電力傳輸的設施。海底電纜就像一條巨大的海底電線。它由多條導線組成,每一條導線都包裹著絕緣材料,以防止短路。

 

這些導線被固定在一起,然後被放置在海底,用來傳輸各種訊息,例如電話、網路數據、甚至是電力。海底電纜連接了不同大陸之間的網路,讓我們能進行國際通話、瀏覽網頁、收發email等。海底電纜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穩定性高,且不易受到外界干擾,但鋪設和維修成本高昂,且一旦發生故障,修復難度較大。

 

作為現代全球網路的基石,海底電纜的發展歷程可追溯至電話發明之前的電報時代。1850年,第一條海底電報電纜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完成,開創了跨海通訊的新紀元,然而,由於技術限制,早期電纜的傳輸距離短、速度慢,且容易損壞。

 

1858年,人類首次嘗試跨越大西洋鋪設電纜,連接愛爾蘭和紐芬蘭,但由於絕緣層故障而被迫放棄。直到1866年,在美國金融家賽勒斯·菲爾德(Cyrus W. Field)和英國科學家開爾文勳爵(Lord Kelvin)的努力下,第一條永久性的跨大西洋電纜才成功鋪設。

 

 

海底電纜的技術發展在1950年代迎來重大突破。隨著能在深達約3,660公尺的海底持續運作20年以上的真空管中繼器的發明,首條跨大西洋電話電纜於1956年在蘇格蘭和紐芬蘭之間鋪設完成,可同時支援36條電話線路,使得跨洋電話通話成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海底電纜也在軍事通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戰後,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海底電纜的容量和傳輸速度得到顯著提升。隨著技術持續的進步,20世紀末,光纖技術的成熟為海底電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光纖海底電纜具有傳輸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迅速取代了傳統的銅纜。

 

不是第一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戰場

 

早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國海軍中尉卡麥隆.溫斯洛(Lt Cameron Winslow)率隊切斷古巴海域的電報電纜,試圖干擾西班牙的通訊網絡,展示了在戰爭中破壞通訊基礎設施的影響力。

 

2023年11月,波羅的海兩條海底光纖電纜遭到破壞,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認為這很可能是蓄意破壞。瑞典警方更指出,一艘中國貨輪「伊鵬3號」當時在事故現場,為調查對象之一。

 

國防和安全智囊機構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a defence and security thinktank)的資深研究員席德哈斯·考沙爾(Dr Sidharth Kaushal)表示,海底電纜是全球經濟的命脈,因而成為許多有心人士明顯的攻擊目標。

 

他指出,像波羅的海事件這樣的單次破壞行動,雖然不至於癱瘓整體系統,但仍發出了強烈的外交信號。

 

 

當前的威脅

 

俄羅斯和中國近年來有許多行動都對全球海底電纜蠢蠢欲動。根據美國網絡安全公司「Recorded Future」的報告,俄羅斯在烏俄戰爭中加強了對海底電纜的監控,極可能為未來的破壞行動做準備。而中國則被指試圖通過其國有企業加強對全球電纜網絡的控制,可能增加其監控和干預全球數據的能力。

 

台灣也身處海底電纜的危機中。自2019年以來,台灣有多達36次海底電纜遭外國船隻破壞的事件,其中包括漁船、貨船與抽砂船。

 

根據台灣國防安全研究所雙週報,2023年2月2日及8日連接台灣至馬祖間的兩條海底通訊電纜分別遭中共漁船及不明船隻拖斷損壞,當地家用通話、行動通訊、寬頻上網及MOD等網路服務壅塞,無法通聯。電纜中斷事件發生後,政府機關、金融交易、醫療服務及交通運輸等運作受到影響。

 

文章插圖

2023年2月2日及8日連接台灣至馬祖間的兩條海底通訊電纜分別遭中共漁船及不明船隻拖斷損壞。圖片來源:台灣國防安全研究所雙週報

 

依海巡署資料,2019年驅逐越界中國採砂船隻600次,2020年暴增近4000次,中國抽砂船大量盜採外島周邊海砂,造成埋設於海底2公尺的電纜裸露狀況,而增加電纜損害可能風險。

 

並直接指控:「中共如利用各種方式切斷我對外海底電纜,將迫使我短期內無法與國際通聯、造成國際間重要訊息無法傳遞與掌握,並對民眾造成臆測與恐慌。」

 

文章插圖

根據2025年1月4日中央社報導,基隆港外的海底通訊電纜受損,疑是遭一艘屬於中國的貨輪拖錨損壞。圖片來源:全球海底電纜圖

 

鯊魚也愛咬?電纜損壞的常見原因

 

根據衛報報導,全球每年發生超過100起海底電纜故障,包括電纜受損、完全切斷,或傳輸能力受損。多數的損壞是意外造成,通常是由拖網漁具或船舶拖曳錨造成的;有時大自然也會造成損壞,例如2022年東加海底火山爆發或被鯊魚咬壞。

 

專為公司提供海底電纜網路諮詢的公司Pioneer Consulting的霍華德.基多夫(Howard Kidorf)表示,如果不法分子、有心人士想要蓄意破壞海底電纜,「為了故意切斷電纜,大多數會使用與意外斷裂相同的手段:在鏈條末端使用船錨或其他抓鉤,」他說。

 

一位美國海軍建築電工正在瓜加林環礁安裝電纜穩定器。圖片來源:U.S. NAVY

 

根據研究機構 Dgtl Infra,單條跨大西洋電纜造價高達2-2.5億美元(約新台幣65億至82億元),維修過程昂貴且耗時,且在最深處,跨大西洋電纜可達約4,000公尺深,海底作業環境惡劣,技術要求高。

 

海底電纜可以說是現代全球通訊的命脈,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保護這一關鍵基礎設施。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為:深海的戰場 全球資訊傳輸與通訊的高速公路:海底電纜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