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洋垃圾禁令」後,大量洋垃圾轉而流入台灣,科技島將變垃圾島?政府要全面禁止,或是對進口嚴加治理,深入走訪工廠、貿易商找解答。
去年七月,中國宣布「洋垃圾禁令」之後,讓世界各國正視垃圾處理危機,而如何就地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讓垃圾回收、物盡其用,更是必須學習的課題。
黃之揚先前做過許多工作,卻都難以持久,怎知一碰見海洋垃圾,就成了他終身志業的所在。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全世界每秒有超過200公斤塑料被傾倒入海洋,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留在海洋當中。」當海洋垃圾已成為人類眼前最棘手的問題時,有對紐西蘭的兄弟,正在用MIT的產品試圖拯救世界!
近年海廢問題相當受關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組成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 25 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海漂垃圾,發現風阻效應和海流都會影響垃圾分布,從亞熱帶漸漸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其中以太平洋區的海洋垃圾積累最嚴重,並且有 50% 垃圾仍持續在海上漂流,論文於 2020 年 10 月 6 日刊登於《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這樣才叫有政府,才叫會做事!」2019年10月下旬,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了「向海致敬」計畫,「1988公里海岸,每吋都有人管!」院長豪語和政策目標都喊得響亮,政府9大部會、15個機關嚴陣以待,準備好好收拾那些盤據在台灣海濱的海洋廢棄物。
光寶科技「SEA HOPE 看到海洋的希望」專案,將海廢保麗龍回收再製成PCR(消費後回收)材料,重新運用在產品上,不僅協助離島解決海廢問題,也體現了「循環經濟」的精神。
一份刊登於科學期刊《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研究發現,綜觀全世界海洋中的垃圾,竟有近一半是裝外帶食品和飲料的塑膠容器。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在2009年發出報告,估計全球每年至少有64萬公噸的漁具遺失或遺棄到海洋,佔全部海洋垃圾的1成。
一次性塑膠用品使用起來看似便利,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卻長遠嚴重,尤其目前的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膠用品就占比高達八成。新北市希望大家透過「不塑生活」,將新北打造成為的「減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