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志工下潛海底,發現「塑膠地獄」!徒手清垃圾,拯救無國籍的「海上吉普賽人」

台灣志工下潛海底,發現「塑膠地獄」!徒手清垃圾,拯救無國籍的「海上吉普賽人」
撰文: 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新聞稿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AIICAO 日期:2025-02-03

超過三十位來自台灣與亞洲多國的青年,帶著彼此的熱情和夢想,踏上沙巴仙本那的海岸。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要為全世界唯一無國籍、飄泊於海上的巴瑤族(Bajau)送去人道援助;同時也要透過潛水、調查、清理海洋垃圾等行動,讓海洋在他們的手中得到一絲喘息的契機。

這些青年人,本該在校園或社會裡追逐自己的人生,但在台灣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創辦人唐詩偉、馬來西亞海洋組織52Hz DIVE發起人Hiew V Shiung、亞洲SDG行動組織代表李佩芬等人的呼喚下,他們選擇前往一個陌生的海域,只因聽到「海上吉普賽人」的艱辛呼救。

 

巴瑤族沒有國籍,幾乎終生不曾踏上陸地,在班達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等海域過著極為貧苦的生活。台灣青年SDG行動推手陳雅雲 感慨:「我們或許不富有,但我們有一顆對於同胞、對於海洋的溫暖之心,這樣就足以啟程。」

 

然而,真實的海洋情況比想像中更震撼人心。

 

探訪海上吉普賽人!台灣青年志工前進馬來西亞作SDG

 

年輕志工們在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及周邊海域(包括Bumbum、Mabul、Kulapuan、Mataking島嶼)下潛至27公尺深處,驚見形形色色的深海垃圾:塑料袋、寶特瓶、飲料罐、甚至醫療廢棄物,交織成一片猶如惡夢般的海底廢墟。

 

馬來西亞52Hz DIVE發起人Hiew V Shiung語帶沉痛地說:「巴瑤族以捕魚維生,卻被這些漂流而來的廢棄物嚴重傷害。若沒有教育與行動,即使給再多物資,他們仍無法真正擺脫貧困和無國籍的命運。」

 

青年們日復一日地清理海床,手腳浸泡在海水裡,一瓶瓶拾起散落的塑料,同時也努力記錄、調查這些垃圾的分布,以期為保護海洋提供更科學的依據。海洋專家陳哲維老師表示:「面對龐大的垃圾量,我們鼓勵青年學生積極下水清理,讓更多人看見海洋生態正面臨的威脅,也期待這份關注能延伸成更廣泛的保護行動。」

 

儘管無人機墜海、水下運動相機進水等意外接二連三地發生,他們依舊靠著堅持與無畏無懼的精神,仍繼續拍攝與紀錄一切所見。

 

在巴瑤族生活的環境,充滿著形形色色的廢棄物。圖片來源:AIICAO

 

海下行動外,上岸後,來到巴瑤族部落以仙本那地區的庫拉班島(Pulau Kulapuan) 上,生活窮困且居住在簡陋海上屋的巴瑤族家庭發放物資。青年們帶著親手準備的救援物資,裝進由台灣製造的環保提袋裡,親手交給這些「海上孩子」。縱然此行所備,也僅足夠約300戶人家之數量,不及全島上總數。

 

台灣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公關行銷總監陳憶嵐表示,「此物資環保袋是由台灣知名廠商,利用鳳梨葉纖維混紡有機棉製作,可自然分解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同時,因應此活動意義性,特別親自為此袋所印製的標語設計,在創意設計上,以『ALL for One』並巧妙將NGO組織Logo融合於標語中,用以呼應原文的行動倡議。」

 

台灣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運送救援物資到馬來西亞沙巴的巴瑤族部落。圖片來源:AIICAO

 

在沒有教育資源、沒有現代醫療的部落裡,李佩芬耐心地教孩子們唱歌、用簡單活動解說海洋垃圾污染;來自台灣的原住民青年張慕林以賽德克語版〈We Are the World〉帶領眾人齊聲歌唱,國際志工團團長曹穎葳則帶領年輕志工與巴瑤族人共享舞蹈。她說:「雖然我們的語言不同,但透過音樂與笑容,我們都在傳遞愛與希望。」

 

行動的最後,文華高中學生林浩澤帶著夥伴們將回收上岸的寶特瓶集中打包,準備運回台灣加工成環保拖鞋,用來籌募更多後續經費。這不僅是一種循環經濟的體現,更是想告訴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廢棄物,只要被妥善回收與再利用,也能變成改變他人生活的力量。

 

台灣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的青年志工將回收的寶特瓶集中打包、清理,準備運回台灣加工成環保拖鞋,用來籌募更多後續經費。圖片來源:AIICAO

 

青年志工的海洋守護承諾

 

在告別馬來西亞沙巴的那一刻,海風依舊帶著鹹味,輕撫著這群滿身疲憊的年輕面孔。台灣青年吳羿蓁、洪夢憶及王方平凝望碧波蕩漾的海面,心中默默立下了新的目標:「回到台灣後,要號召更多人,一起守護這片蔚藍。」

 

Asia SDG創辦人林英杰博士:「我們的力量微小,但就像那一瓶瓶被清理上岸的塑料垃圾,只要凝聚起來,就能為海洋,為巴瑤族,甚至為全世界帶來改變。」神情堅定地說著這項理念。

 

正如唐詩偉所言:「援助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一種對台灣原住民、對海洋文化的珍視。同樣也是對巴瑤族的同理與體恤。」曾經貧苦、流離失所的原住民族,更能深刻體會這種無助感。

 

因為AIICAO創辦人唐詩偉如此身體力行的身教,唐書熹也表示,正因父親對於此行的所見所聞及把文華高中林浩澤同學參與活動的分享,讓他覺得:「學校對於學生行動的支持也是一大鼓勵,盼未來能考取後,一同前往巴瑤族成為改變的推手之一。」

 

現在,這場跨國合作聚合了AIICAO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Boltonivy International青年代表團、馬來西亞52Hz DIVE、ASIA SDG Action Campaign、TOPTIER國際教育、中華國際永續發展與碳教育協會等單位的心血。

 

台灣產學研人士與亞洲民間組織、各國青年志工攜手,用行動告訴世界:只要願意伸出雙手,每一位平凡的青年,都能成為改變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