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時薪僅33元!基層回收者生計撐不住,環保署也難給「有尊嚴的收入」

時薪僅33元!基層回收者生計撐不住,環保署也難給「有尊嚴的收入」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分類:SDGs     圖檔來源:五角拌提供 日期:2022-09-07

國內資收體系「流年不利」,國際原油下跌、洋垃圾進口台灣、疫情等因素,國內回收市場價格跌落,基層回收者卻承擔了大部分的風險。每天工時長,換算下來時薪僅33元。立委及民間團體指出,環保署雖提出「資收關懷計畫」因應,基層回收者卻是看得到、吃不到,政府應該透過財務工具,提供他們「有尊嚴的收入」。

環保署則回應無法干預市場機制,承諾另透過社福方式照顧弱勢回收者,「他們在(做)這個(回收)工作,他就是我們夥伴。」民間則批評,弱勢回收者要的並非「包山包海照顧」的社福方式,而是期待政府透過財務工具,維持一份合理的收入。

 

時薪僅33元 基層回收者生計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大 立委籲給「有尊嚴的收入」

 

立委洪申翰2日於立院舉辦「廢棄物清理法修法公聽會」,針對提升資源回收體系運作,邀請環保署、經濟部、內政部及民間團體討論基層回收者權益、回收基金運用等議題。

 

民間團體「五角拌」代表廖宏翊替基層回收者發聲,五角拌長期關注萬華南機場回收者權益,並以高出市價向回收者收取回收物。廖宏翊指出,基層回收者工時長、收入低,每日工作長達10~12小時,月收入卻只有5~8000元,換算時薪僅33元。

 

且當市場價格跌落時,小型回收廠必須把收購價壓低才能存活,連帶影響回收者的生計。這些基層工作者是分散的個體戶,並無法集體發聲議價,只能單方便被動接受價格,有些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回收價格)跌的時候,都是回收者在承擔風險。」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到,國內資收體系近年可謂「流年不利」,國際原油下跌、洋垃圾進口台灣、COVID-19疫情等因素,都壓低了國內回收市場行情。環保署雖有回收基金,但補貼的是規模較大的上游處理商及回收商,大型業者仍能維持利潤。

 

立委洪申翰2日舉辦《廢清法》修法公聽會,邀請環保署、經濟部、民間團體,討論基層回收者及回收基金等議題。攝影:陳昭宏

 

面對回收者生計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的問題,洪申翰指出,如果環保署認定基層回收者的參與不可或缺,那就不應該放任市場價格、現行資收體系對回收者的層層剝削,而應該透過財務工具,提供他們「有尊嚴的收入」。而如果認定基層回收者終將退場,那環保署也應該提出公正轉型對策。

 

謝和霖建議,環保署或許可以協助回收者轉型成輔導民眾細分類的指導者,但在這之前,最重要的仍是回收市場價格的穩定。此外,也有環團呼籲針對「產業用料」訂定基本盤價,以穩定回收者、中小型回收商收入。

 

基本盤價行不通? 環保署:僅能社福補助、無法干預市場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環保署自2019年起推動「資收關懷計畫」照顧回收者。其中就有「保價回收補助」措施,以高於回收市場的價格,向弱勢資收戶收取「公告應回收廢棄物」。

 

然而,實務上卻非如此。謝和霖指出,常見的玻璃瓶、紙餐盒、軟塑膠容器等「公告應回收廢棄物」,就因為回收價格低、或難以再生利用,許多中小型回收廠根本不收,回收者也無法從環保署「資收關懷計畫」的「保價回收補助」中獲利。

 

環保署「資收關懷計畫」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應回收廢棄物」,但如玻璃、紙餐盒等廢棄物,許多中小型回收廠根本不收,回收者仍主要蒐集紙類、鐵鋁罐為主。攝影:陳昭宏

 

相較而言,紙類、鐵鋁罐非屬「公告應回收」類別,由於方便再製成產業用料,回收者蒐集後容易變賣,但價格卻易隨市場波動,而且也不在「保價回收補助」範圍中,回收者須承擔的風險極大,近幾年的回收獲利大不如前。

 

謝和霖建議,環保署應針對這類「產業用料」訂定基本盤價,讓大型回收商以合理價格向中小型回收商收購,保障回收者穩定收入。不過沈志修回應,市場有其機制,「保證價格(盤價)是沒有辦法的。」

 

沈志修仍表示,環保署會透過社福方式照顧弱勢回收者。除了目前的「保價回收補助」,還包括到府收運、防疫裝備、微型保險、環境清潔等服務,「他們在(做)這個工作,他就是我們夥伴。」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認為,為維持市場機制,設定回收用料盤價有其困難。攝影:陳昭宏

 

對於環保署將基層回收者視為「夥伴」,廢棄物清除處理公會理事長特別助理張昌財認為,政府的責任並非以社福方式「包山包海照顧他們生活」,而應該透過財務工具,維持其合理收入。

 

謝和霖也指出,環保署無法穩定回收盤價,中小型業者根本撐不下去,也將連帶影響底層回收者,「這就是不把他們當成夥伴」。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