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1907)旗下豐川綠能科技,攜手桃園市政府改造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將回收的家用、事業廢水處理廠翻新,搖身一變成為沼氣發電綠能中心,不僅減碳逾7000萬噸,每年更能發出640萬度電。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很多人問造紙廠為什麼要投入綠電?」對永豐餘來說,這並非冒險跨界,而是深植企業 DNA 的循環經濟的延伸。 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於8/13在《今周刊》舉辦的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上指出,永豐餘從造紙業跨足智慧能源,發展木質素發電、沼氣發電等多元生質能技術,更投入儲能等智慧能源系統,打造出全方位減碳解決方案,希望推動台灣能源體系的華麗轉型。
永豐餘深耕濕地生態環境,20年來持續為高雄大樹舊鐵橋濕地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活水,日前更舉辦「低碳志工假期」,邀集同仁們走進濕地,清掃整理環境且進行棲地工作體驗,以實際的環保行動呼應世界環境日,推動濕地保護工作。
《今周刊》2021年啟動「還海行動」,計畫邁入第5年,2025年《今周刊》宣布,將啟動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號召企業、社會大眾在澎湖海床種下「藍碳種子」。 這次「還海行動2025」今周刊在元大金控、技嘉科技、遠東新世紀、台灣銀行、永豐金控、犀牛盾等企業支持下,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系統,在校園打造復育基地。同時,行動計畫也與蘋果劇團合作,將展開全台校園、社區巡演,將海洋生態保護向下扎根。
2025年智慧城市暨淨零城市展揭幕,以「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為展覽主題,聚焦智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能源、虛擬電廠、淨零永續、資源循環等,其中儲能市場由表前市場轉移到表後市場,進一步推動「虛擬電廠」發展,國內業者包含永豐餘、東元、大同都積極搶進。
廢水不再只是廢棄物,而是能源新選項!環境部宣布啟動「廢水處理能源化」計畫,未來透過厭氧技術回收沼氣發電,讓污水處理兼顧減碳與創能。環境部指出,政府已爭取四年23億元預算,目標至2032年推動150座廢水能源化案場,預估年減碳量達83萬公噸,參與計劃的業者更可望透過回收發電獲得碳權,為台灣邁向淨零再添動能。
台灣森林擁有七星鱧、赤蛙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花東海域更有多種鯨豚生態,卻因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導致許多物種失去棲地!
因應IFRS永續揭露準則以及投資人對永續資訊的需求,企業鑑別重大主題時,不僅要考量價值鏈上對環境、社會的正負面衝擊,同時要評估衝擊相關風險與機會對組織的財務影響,應用兼顧永續與財務觀點的「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決定重大主題。 然而,將財務衝擊納入重大主題鑑別一舉,將面臨評估方法、資料蒐集與分析、揭露鑑別結果等挑戰。
在競爭激烈的繁忙社會中,若努力奮鬥的步伐中夾帶徬徨該怎麼辦?永豐銀行深信,答案就在家鄉,那股始終守護著我們的原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