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即將和2022年告別,邁向2023新的一年,自元旦起有許多新制需要特別注意,除了勞工新制、交通法規之外,滿18歲就視同成年人也將正式上路,到底有哪些與生活相關的新規定呢? 這次今周刊整理相關新制懶人包,提供民眾參考。
2023年元旦起只要符合遴選資格,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國民法官」,即將被選上成為全台灣第一批的6位「國民法官們」,將審理首宗位於台中業務員砍殺同事的重大刑案。 這些法官在參審案件時,公司必須給予公假並支薪,而且還可以日領3000元的薪水。到底什麼是國民法官?遴選的條件又是如何?被選上了能不能拒絕呢?
在「【學者專訪21】夏曉鵑談SDG 10減少不平等:新移民困境,源自看不見的階級意識!」中,政大社會工作學所夏曉鵑教授介紹了新移民在臺灣的來龍去脈,及跨國婚姻的背後,存在在臺灣國內社會以及國際間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正是來自於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的階級意識。 這次,夏教授要和我們分享現行移民法規的問題,臺灣社會目前對新二代的態度,以及移權運動如何幫助我們的社會凝聚多元共榮的共識。
大家很關心國民法官制度在2023年1月正式上路了,而國民法官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與貢獻呢?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 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中提到「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這次我們《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想透過國民法官制度來幫助我們理解人民參審的趨勢與達成社會正義的目標。 我們邀請到台日刑事法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的林裕順老師,林老師在臺灣還沒有推行國民法官制度的時候,就已經在關注國人參審的這個議題,一起聽聽看他怎麼說。
在上篇文章中,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的林裕順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人民參審的國際趨勢、人民參審在臺灣的發展現況,以及人民參與司法如何反映社會價值,裁判時人性的兩難。 其中,林老師更引述前任司法院最高法院院長吳燦的話:「犯罪審判就是量刑,人生有多難量刑就有多難。」在這一篇文章中,林裕順老師將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透過國民法官如何從制度解決司法程序中的問題,並分析國民法官制度在臺推行的困難,以及法學教育在人民參審的趨勢下要如何改革。
「國民法官」制度將於明年上路,翁德怡在台大開設「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希望學生明白,科學調查過程中可能有謬誤,應勇於挑戰權威,引領出調查的其他可能性,避免冤案。
綠色授信2028年納金檢!金管會啟動「綠色轉型金融」方案!六大推動重點一次看
永續金融3.0》避免淨零加劇不平等!金管會力推的「公正轉型」是什麼?
COP29四大重點》為何錢、新減碳目標是2024年氣候峰會最重要、最麻煩的主題?
撐過康芮17級強颱考驗,經濟部發喜訊:離岸風場無災損!超強抗災技術,怎麼做到的?
美國大選》賀錦麗承諾支持綠色政策,卻改口挺頁岩油!美國氣候政策能延續嗎?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