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旗下國際海事組織(IMO)11日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2027年生效,未來船舶碳排若超出配額,將需支付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萬2,160元)的溫室氣體排放費。 但部分成員國認為,這項決議對航運業脫碳的推動力道仍不及課徵碳稅來得強。《RECCESSARY》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則表示,全球碳定價已是當前發展趨勢,建議企業可從2大方向積極因應。
今周刊編按:台灣碳費制度今年起正式啟動,全台第一個實施內部碳定價的台達電子(2308),首度發表《台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分享公司內部的碳定價施行經驗。 台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表示,自2021年推行內部碳費機制,首年減排13.5%,2023年進一步降39%。台達透過每公噸300美元碳費與碳基金運作,企業可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與低碳技術創新,如再生電力匹配及氫能評估,推動綠色轉型並創造商機。
今周刊編按:不只近期熱議的咖啡,近期的可可豆也來到了驚人的價格。美國可可期貨已飆破萬元大關,比銅價還貴,從去年初至今暴漲逾400%。儘管9月至10月一度回落,但現已衝上每噸11,300美元歷史新高。這波漲勢背後的主因,正是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所致。
首樁國內碳權交易11日成交,成交的專案是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共有30公噸碳權,每噸3500元,買方為台灣地方再生公司,成交總價10.5萬元。
根據歐盟執委會最新碳市場報告,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去年收入436億歐元(約新台幣1.5兆元),平均拍賣碳價每噸83.6歐元,高於2022年的80.18歐元,並使歐盟去年碳排放量較前年大幅下降16.5%。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首批國內碳權10月上架後,至今無成交案例,且6件專案中,有5件已屆銷售期間下架。專家指出,由於每噸高達2,500元起的掛牌價格,與碳費費率300元差距過大,預計未來交易價格可望下修。
立委23日在立院質詢時指出,台積電 (2330-TW) (TSM-US) 年排放 1,238 萬噸 CO2,碳費要繳高達 37 億元。但彭啟明24日上午在廣播節目受訪時表示,台積電減碳做得很好,適用於每噸 100 元的費率,若用一千多萬噸換算,一年課徵碳費約 10 億多。
在耗時超過半年、歷經六次的費率審議會討論後,碳費費率水準的建議方案正式出爐,象徵著當年討論《碳如何定價?一噸100元太便宜,300元就合理?誰說了算?》具體落實,我們這代人終於成功為排碳行為貼上價格標,正式宣告碳定價時代到來。
「排碳者付費」的時代正式來臨!我國明年起將開始徵收企業碳費,環境部於8月底公告碳費的「碳費收費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等3項子法草案,也是未來實施碳費的三大核心配套機制。 碳費徵收的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為主,有281家公司需要繳交碳費,其中有141家是上市櫃公司。
環境部今(7日)日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確定碳費的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企業若選擇最高標準的自主減量計畫,可享受優惠費率: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優惠費率A)為每公噸50元,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優惠費率B)為每公噸100元。 經濟部則回應表示,現行碳費仍明顯高於日、韓兩國,恐影響台企國際競爭力,未來將持續與環境部溝通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