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第二場意見發表會9日登場,正方代表、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從台灣能源結構與缺電危機切入,指核三延役發電雖僅佔6%,卻是「救命電」,不能說不要就不要;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指出,核三公投是「leave 屏東人 behind 」把核安風險丟給屏東人承擔,重啟核電也可能拖慢能源轉型的速度,強調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國際趨勢。
今周刊編按:今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停機後,台灣核電歸零,成為亞洲首個非核國家。本週六(8/23)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台灣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政策的走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整理多個國際組織聲明指出,核電建設速度慢、成本高昂,如果將核電視為氣候危機解方,反而可能拖慢減碳進程與再生能源推動。以下為來自日本、韓國、澳洲、德國共九個國際組織的呼籲聲明全文:
823公投投什麼?自3月底起,立法院在野黨積極推動核三廠重啟,並趕在二號機組解聯前通過《核管法》修正,放寬延役限制法源,接著通過民眾黨黨團提出的重啟核三公投提案。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核三重啟公投與大罷免落幕,行政院28日公布內閣改組名單,台灣能源政策迎來新的關鍵節點。面對再生能源發展困境、地方反彈,以及民眾對能源轉型認知落差,能源轉型政策下一步如何兼顧供電韌性、推動減碳目標並提升社會接受度,成為能源轉型2.0的最大挑戰。
全國工業總會2日發表2025年白皮書,針對美國加徵關稅、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等挑戰,提出四大當務之急。其中在檢討能源政策方面,工總指出,8月核三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並不排斥核電,應檢討能源政策、重啟核電,並喊話「漲工資不漲電價」。 為降低美國關稅衝擊,工總也建議明年將開始徵收的碳費,應緩徵二年,與台版CBAM同步規劃。對此,環境部強調碳費會如期上路。
今年夏天,台灣社會圍繞能源政策展開多次討論,從7月颱風損壞光電場、8月核三廠重啟公投,9月高雄興達發電廠火災引發供電焦慮,甚至衍生能源區域正義議題。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區域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促進公眾參與電力規劃討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及研究團隊於19日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盼為台灣能源治理開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