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開發中國家調適缺口擴大,多邊開發銀行提4方向推氣候投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上月發布「2025年適應差距報告」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5)指出,到2035年,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調適成本預計每年將達3,100至3,650億美元,約為目前國際公共調適資金的12倍。
近期公布的「巴庫至貝倫1.3兆美元路徑圖」則希望將全球氣候資金從現行的3,000億美元推升至1.3兆美元,不過,其資金來源與監管機制仍待釐清。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聯合國氣候行動助理秘書長哈特(Selwin Hart)警告,開發中國家正承受比全球平均更嚴重的升溫衝擊,呼籲多邊銀行與各國政府加快資金投入、擴大規模支援,「多邊銀行必須發揮領導作用,推動落實巴庫至貝倫路徑圖」。
為提升中低收入經濟體氣候韌性,多邊開發銀行已於去年提供逾260億美元調適資金,並在COP30開幕當天重申將強化與加速融資承諾,目標在2030年前將氣候調適資金提高至420億美元。
同時也發布新報告「從創新到影響:為人類與地球打造韌性」(From Innovation to Impact: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People and Planet),提出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資源配置的指標與方法。
多邊開發銀行提出的承諾及4大執行方向包括:
1. 擴大融資規模:對中低收入國家提供約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後續年度提升至1,300億美元。
2. 提升透明度與一致性:建立共同成果衡量指標,發布「MDB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報告。
3. 強化財政韌性:協助各國將災害風險納入預算與財政規劃。
4. 推動金融創新:發展韌性債券、災害保險、債務暫停條款,以及區域性災害信託基金。
不過,報告也指出,受限於財政空間與專案籌備等長期挑戰,氣候調適投資仍面臨瓶頸。為突破困境,報告建議各國應加強跨部門協調、建立誘因吸引民間資金、優化優惠性融資運用,並將氣候策略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投資機會。
氣候領袖峰會中「氣候正義方案」是3大重點之一。 圖片來源:COP30
德國、西班牙注資韌性計畫,聯合國基金擬推「影響力債券」
除了強颱與龍捲風等,洪水、高溫、乾旱與野火等極端天氣也愈趨頻繁,持續威脅農民生計與民眾健康。COP30預計將公布更多氣候調適措施,包括為受極端高溫影響的社群提供冷卻設備資金,以及運用人工智慧(AI)繪製土壤狀況圖,以提升農作產量與韌性。
氣候投資基金(CIF)也在會中宣布,德國與西班牙將為去年啟動的「ARISE計畫」(加速投資於韌性與創新促進永續經濟)提供首筆1億美元資金,其中德國出資6,325萬美元,西班牙出資3,680萬美元。
同時,氣候融資模式正朝更多元方向發展。《路透社》引述聯合國基金負責人指出,該基金即將發行全新的「影響力債券」,目標在2026年底前籌集2億美元。
相較於具直接效益的再生能源專案,氣候韌性建設的投資報酬率偏低,仍難以吸引大規模私人資金投入。蘇黎世氣候韌性聯盟(ZCRA)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公共資金在調適行動中仍扮演關鍵角色。目前私人融資僅占全球調適資金的3%,若政策支持得宜,比例可望提升至15%。
本次COP30會議中,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也重申,氣候變遷已對其生存構成立即威脅,呼籲COP30設立「生存議程」(Survival Agenda),強調現有的減碳承諾與資金支援遠不足以避免災難性後果。該聯盟要求本屆COP必須加速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資金撥付與可及性,確保最脆弱國家能直接受惠。
ZCRA成員、國際救援組織美慈組織(Mercy Corps)氣候長尼克遜(David Nicholson)也表示,資金應更直接流向在地合作夥伴與社區,支持他們在第一線進行重建家園、恢復生計,以及保護公共衛生體系免受氣候衝擊。
隨著為期兩週的COP30持續推進,氣候調適議題預料將從資金、貿易與透明度等核心議題上,展開漫長且複雜的協商。
資料來源:路透社、COP30(1)、(2)、環境部COP30戰情中心
延伸閱讀:
COP30聚焦氣候融資:「巴庫至貝倫路徑圖」揭5大方向,每年動員1.3兆美元目標如何達成?
COP30東協動態》印尼釋出9千萬個碳權惹漂綠爭議、新加坡報告揭亞洲轉型碳權潛力
※ 本文授權轉載自Reccessary,原文見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