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台灣》面對逐步升高的氣候承諾,各國正重新檢視碳定價與能源轉型的制度效力。COP30 於巴西貝倫召開之際,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也串聯日本、韓國與澳洲專家,分享最新政策調整與挑戰,並聚焦台灣在新減碳目標下如何強化碳費制度與再生能源布局。
在守住國境線7年多後,10月21日,台中市梧棲區一家養豬廠被驗出全國首例非洲豬瘟案例,震撼全台,農業部隨即下令,全台暫停運輸、屠宰豬隻和廚餘養豬,為期15天。 目前,此次疫情是否為養豬場豬隻吃到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廚餘所感染尚未確定,然而,農業部長陳駿季不諱言,雖可能有其他因素,但廚餘感染是較有可能的媒介。
美國總統川普在當地4月2日公布對各國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台灣稅率達32%高於日韓,外界關注對企業競爭力跟轉型力道的影響,對此環境部說明4項對策,指出台灣淨零方向不變,不會錯過這波綠色轉型的關鍵機會,同時將積極貼近國際趨勢,並把循環與永續融入產業核心,讓淨零不再是成本。
「向海致敬」計畫邁入第六年,環境部環境管理署3月24日舉行「海岸垃圾在哪裡?運用空拍AI辨識告訴你」記者會,公布首創AI向量海廢辨識成果。透過無人機(UAV)搭配影像拼接與AI分析,完整掌握海岸樣貌,並自動標註廢棄物位置與範圍,AI辨識海廢結果超過八成與人工一致。
每年台灣產生約46萬噸豆渣、27萬噸茶渣與近 10 萬噸咖啡渣。京冠生技從中發現商機,將「渣滓」轉化為抗生素替代品、保健食品原料、甚至高級化妝品成分,還打入東南亞與日韓市場,潛在產值高達 40 億元。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已經落幕,影響全球碳市場的《巴黎協定》第6條討論取得進展,各國領袖也紛紛提出更具野心的減碳目標。碳定價機制作為減碳的重要政策工具,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台灣碳定價目前採取「碳費先行」,未來則規劃逐步轉為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制度。相較東亞鄰國,日本及韓國為亞洲地區率先推動碳定價的國家。本文將借鏡日韓的實務經驗,深入解析台灣碳定價的優勢與挑戰,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19日發布「台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報告,結果顯示韓國、台灣、日本三地的初級塑膠聚合物產能每年可達4,199萬噸,推估因此可產生碳排放相當於99.9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環境部今(7日)日召開第6次碳費費率審議會,確定碳費的一般費率為每公噸300元。企業若選擇最高標準的自主減量計畫,可享受優惠費率: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優惠費率A)為每公噸50元,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優惠費率B)為每公噸100元。 經濟部則回應表示,現行碳費仍明顯高於日、韓兩國,恐影響台企國際競爭力,未來將持續與環境部溝通爭取。
尹錫悅就任韓國總統後積極與岸田文雄對話,不但解除了日韓貿易戰時期的各種禁令,就雙邊歷史問題展開協商外,更積極促進雙方經濟合作,甚至達成共構「氫氣供給網絡」的協議。
中鋼翁朝棟董事長的震撼教育 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公開發表「給員工的一封信」,指出今年營運面臨史上最大的挑戰!這封公開信引發熱議,有人罵他沒有能力就應該自己求去,也有人對他勇於面對現實,表示高度肯定。我熟識翁董事長,他是勇於任事,任勞任怨的好董事長,這次公開要求員工面對史上最大挑戰,顯然他已經預見鋼鐵產業未來可能的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