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他收集豆渣、咖啡渣、茶渣煉金,年外銷破3千萬!連金馬獎60周年醬油原料也選他家

他收集豆渣、咖啡渣、茶渣煉金,年外銷破3千萬!連金馬獎60周年醬油原料也選他家
撰文: 經理人 / 李岱君     分類:創新商模     圖檔來源:侯俊偉攝影 日期:2025-03-21

每年台灣產生約46萬噸豆渣、27萬噸茶渣與近 10 萬噸咖啡渣。京冠生技從中發現商機,將「渣滓」轉化為抗生素替代品、保健食品原料、甚至高級化妝品成分,還打入東南亞與日韓市場,潛在產值高達 40 億元。

從飼料配方技術,開啟農業副產品再利用之路

 

京冠生技創立於2001年,最初是一家飼料代理商。創辦人楊青山曾在屏東大型飼料廠擔任配方設計專家。飼料配方的核心在於如何利用農業副產品(如穀物殼、豆渣等)調配出營養均衡且成本效益高的產品。

 

楊青山在這段經歷中培養出對農副產品應用的理解與洞察。 2007 年,代理權被原廠收回,公司陷入危機。楊青山觀察到台灣生技研發實力雄厚,「很多教授在實驗室裡做出很棒的成果,但缺乏商業化的橋樑。」他決定將公司轉型為研發導向的生技企業,起點就是農業副產品再利用。

 

第一個收成是「綠豆殼」中的抗病毒成分。當時一家食品廠商在製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綠豆殼,這也是富含營養價值的部位,拿去做堆肥實在可惜。京冠將綠豆殼轉化產出具有抗病毒效果的成分,應用到飼料中。這項創新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相關研究成果亦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

 

要提升綠豆殼的附加價值,靠的是京冠開發的「逆境固態發酵技術」,透過控制微生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基因表現,使其產生目標代謝物。「我們去做基因體學跟代謝體學,因為每一支菌都有不同的基因表現,我們調控營養、調控發酵方法,就可以大量產出需要的有效成分。」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佔總預算的 35~40%

 

添加劑提升豬隻獲利率、打入台灣10大飼料廠

 

京冠的產品打中了畜牧業的3大痛點:育成率、環境問題和成本。以豆渣為例,京冠二廠處理的豆渣,轉化為飼料添加劑後,能提升飼料效率3.3%,每頭豬平均淨獲利提升約5%,並減少抗生素使用,緩解抗藥性問題。這讓京冠成功打入台灣10大飼料廠,並將產品銷往東南亞與東北亞市場。

 

隨著技術成熟,京冠的產品應用到更多領域。開發咖啡渣為可替代抗生素的產品,具有類似抗生素的價值,但沒有不當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風險茶渣不僅被開發為動物用膳食纖維和酵素,發酵茶枝還製成了金馬獎60周年的特製茶醬油原料

 

不只是國內飼料市場,京冠還走向海外,外銷比重逐年成長,年外銷3300萬元,占比可達4成,主要外銷市場為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韓國。且京冠還在日本最大的豆腐工廠,幫助當地企業處理農副產品;在西班牙,協助處理葡萄酒渣和橄欖油渣。

 

從源頭開始減碳,實現農業完全利用

 

京冠的循環模式不僅是副產品再利用,更實現減碳效益。以豆渣為例:豆漿廠產出豆渣,京冠將其轉化為飼料添加劑,供應飼料廠,減碳飼料再用於契約養殖場,產出低碳蛋、肉、奶,最終進入食品加工廠,形成完整的減碳價值鏈。

 

為推動循環經濟,京冠投資 6000 多萬元於 2023 年啟動第二廠作為實驗基地,專注於豆渣轉化模組的規模化。楊青山表示:「我要讓食品廠看到,這套技術和商業模式是可行的。」目前,第二廠已進入試營運階段,京冠正推動「共同處理中心」,採「一起出錢,一起分潤」的合作模式,實現產業鏈共創。

 

目前京冠一廠每年可處理咖啡渣120噸,京冠二廠每年處理豆渣6000噸。

 

楊青山將京冠定位為「志業」而非單純事業。「循環經濟不是只談淨零,而是讓碳在物質流中產生價值。」碳是不滅的,他認為,透過技術與產業連結,讓廢棄物成為下一個產品的起點,才是永續的核心。

 

profile

楊青山
1965年生,文化大學畜牧系。曾在大鼎實業擔任飼料配方員,於2001年創立京冠生技,現為京冠生技董事長。

 

企業簡介

京冠生技:運用生物技術,將農副產物高值化,推動循環經濟。透過微生物發酵技術,開發保健與醫療產品,同時研製動物飼料添加劑,提升經濟動物健康與生產效能,並致力於天然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發。實收資本額1億5800萬元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