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22日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環境部估算,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環境部草擬的2050年循環經濟目標暫定為,較2020年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三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正式版本最快明年底提出。
傳統化石燃料所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元凶,因此,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當務之急。 在這場能源革命中,再生能源不僅因其潔淨、永續且具有分散式發電的潛力,能有效地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能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成長,並提升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21)日通過六家企業擴大投資台灣,總金額逾151億元。其中瑞儀光電斥資逾133億元,導入AI智慧製造技術,發展晶圓級光學元件。 經濟部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迄今已吸引1,664家企業投資,總金額突破2.5兆元,預計創造超過16萬個本國就業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案全數導入綠建築與節能減碳方案,包括太陽能發電、能源回收、低碳設備等措施,積極響應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自今年1月1日起,美國芝加哥正式邁向綠能里程碑,全市 400 多棟公共建築——包括奧黑爾國際機場、哈羅德·華盛頓圖書館、98 座消防局,以及全球最大的兩座水處理廠,已全面採用 100% 再生能源電力。為城市永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主要歸功於伊利諾伊州最新、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
颱風來襲,路樹倒一片,樹木枯枝除了當作廢棄物送往焚化處理,難道不能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嗎?為響應聯合國ACT NOW氣候行動,今周刊於26日舉辦第三屆「自綠生活節」,邀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分享如何將廢棄資源轉化為地方創生動能,在建構永續家園的同時,還能創造就業機會。
儘管共和黨與民主黨在氣候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專家指出,無論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在就業機會和市場需求帶動下,綠能和儲能產業都將持續成長,且繼任者將維持對中國電動車和太陽能產業的高關稅政策。
人工智慧發展歷程的經濟原理,完全不是科幻小說家想的那樣。雖然它目前大幅影響了勞動市場,但長久來說並不會讓人類失業。 AI的背後其實就是資料中心。而人工智慧與人類真正競爭的東西,並不是就業機會,而是稀缺資源。
阿拉斯加實施石油和天然氣租約限制後,拜登在「地球日」宣布投資70億美元用於美國的太陽能發展計劃,這是氣候行動周的一部分。該資金預計為貧困地區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支付自然資本的使用費用以及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每年可創造 10 兆美元的收入,並在農業、時尚和消費品等領域創造數億個就業機會。 同時,2021年世界銀行報告估計大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野生授粉、海洋魚類提供食物、天然林提供木材等)的崩壞,可能導致到2030年全球GDP每年下降2.7兆美元。
今周刊編按: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杜拜登場,去年COP27首次成立「公正轉型工作計畫」(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支持開發中國家在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的路上,同時顧及社會福利保障(Social Protection)、社會溝通等面向。 數據顯示,轉型為更永續、更具韌性且低碳的經濟體,有助促進經濟繁榮,帶動就業機會。最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致力改善氣候的行動,將促使全球經濟體於2030年增加370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轉型的好處並無法雨露均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