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颱風一來,千棵路樹倒塌!廢木材清運怎麼用最好?地方創生陳美伶:把廢棄物變家具

颱風一來,千棵路樹倒塌!廢木材清運怎麼用最好?地方創生陳美伶:把廢棄物變家具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永續城鄉建設     圖檔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日期:2024-11-01

颱風來襲,路樹倒一片,樹木枯枝除了當作廢棄物送往焚化處理,難道不能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嗎?為響應聯合國ACT NOW氣候行動,今周刊於26日舉辦第三屆「自綠生活節」,邀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分享如何將廢棄資源轉化為地方創生動能,在建構永續家園的同時,還能創造就業機會。

都市化加劇區域失衡 政府推五大戰略力促人口回流

 

根據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本島地區僅有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新竹縣、新竹市等地區呈現人口正成長趨勢,且全國約43.5%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地區,面積僅占全國總土地的19.4%(7,020平方公里)。區域發展嚴重失衡的結果,不僅造成都會區居住壓力與生活成本攀升,也加速地方特色文化消失。

 

經濟弱勢區雖僅占全國人口11.3%(約262萬人),卻占全國土地面積66.5%。這些地區除面臨嚴重人口流失,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比例也較高。​圖片來源:陳美伶簡報

 

陳美伶指出,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推動地方創生不僅在於振興地方經濟、活化地方軟體基礎建設,更重要的是要讓人口回流不外流,創造讓世代皆能在地安居樂業的條件。

 

為此,行政院2019年啟動國家戰略計畫,定為「地方創生元年」,提出五大政策方向: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社會參與創生、整合部會資源與品牌建立。計畫透過跨12部會合作、中央地方協調、公私部門協力,並結合與企業永續發展(ESG)等計畫推動地方建設。

 

國發會制定的地方創生五支箭計劃,包涵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社會參與創生、整合部會資源與品牌建立。圖片來源:陳美伶簡報

 

循環利用創新商機!廢棄木材活出新生命

 

然而,為什麼大企業會願意到偏鄉投資?要做什麼產業?陳美伶表示,由於極端天災頻繁發生,使得現代人的許多消費習慣都發生改變,也促使企業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因此,她以廢棄木材循環再利用為例,說明這種轉變如何為偏鄉地方創生帶來商機。

 

台灣雖自1980年代禁止砍伐天然林,但颱風吹襲和樹木枯枝仍會產生大量廢棄木材。「台灣變成一天到晚都在進口別人的東西,然後我們又製造垃圾。」陳美伶表示,這些倒木過去多送往焚化爐,不僅污染環境,也使傳統木工技藝面臨斷層。

 

為解決這個問題,陳美伶建議,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專業體系,從修剪到加工都需要專業人員把關。修枝時需有專業樹醫師,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能提前規劃木材用途,「把原本的廢棄物,變成剩餘資材」。在經過專業的分類、裁切後,這些木材就可製作成家具,不僅價格較進口檜木親民,還兼具環保效益。

 

陳美伶指出,台灣雖自1980年代禁止砍伐天然林,但颱風吹襲和樹木枯枝仍會產生大量廢棄木材沒有獲得妥善利用。今周刊攝影團隊

 

陳美伶舉例,台灣每年報廢上萬支進口棒球木棒,但受損多集中在底端。「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這些壞掉的木棒製成椅子。」目前已有團隊與職棒合作,將廢棄球棒改造成精美家具或文創商品,經球星簽名後拍賣,不僅賣出好價錢,更具特殊意義。

 

此外,這種永續產業為地方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們團隊的木工坊不是去招募公司員工」,而是歡迎有閒暇時間和興趣的人前來學習。

 

陳美伶分享,在新竹湖口已有一個由二、三十位在地居民組成的團隊,部分在地媽媽能在孩子上學時來工作,時間很彈性。這些成員的待遇不比金融業或科技業差,還能兼顧家庭照顧,形成一個在地幸福的團隊。

 

用清華大學傾倒樹木製成的精美家具組。圖片來源:陳美伶簡報

 

陳美伶表示,許多退休的木工師傅「以前會說,『我的人生本來覺得沒意義...可是現在居然還有機會讓他重燃生命的活力。』」也讓台灣珍惜的木工技術、文化獲得重新傳承技藝的機會。

 

「我們可以創造一個零荒廢的生活,讓每項資源都能找到新的生命。」陳美伶表示,這種結合永續發展、技藝傳承與在地就業的模式,創造多贏局面,正是地方創生應有的樣貌。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