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蘭深溝村,有一間名為「穗穗念」的綠色餐廳,主理人朱美虹在深溝出生、臺北長大,二十年前回歸故鄉開始農村生活,對食物、風土與文化的深刻探索,愛上當地隨節氣慢步的生活方式,於是在這間店裡,用來自隔壁田裡的米,搭起都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橋樑。
「鄉下孩子就是放野到處跑,下課在稻田裡打棒球,冬天跟著阿公去海邊捕鰻苗。」目前在台大漁業推廣委員會、航空業任職的捕鰻職人第三代林芷晴,童年與多數都市孩子截然不同。她的阿公是宜蘭壯圍的捕鰻職人,家族曾歷經鰻魚養殖的興衰,從捕撈、養殖到務農,唯獨冬季的捕鰻苗傳統從未間斷。
在現代社會中,追求永續生活已成許多人共同目標。然而,如何將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
在宜蘭利澤這片充滿歷史與自然美景的土地上,有一段關於傳承與創新的故事。這不僅是一個地方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的深刻啟示。
2050國家淨零轉型,地方政府也在加快腳步,目前包括六都、嘉義市、宜蘭縣在內,共八縣市著手訂定淨零自治條例。上月30日,多個環團共同舉辦「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報告公布座談會」,評比結果顯示,宜蘭縣、新北市與台中市整體表現最佳,具明確減碳目標;社會溝通部分,宜蘭與台南表現最佳。
「一開始沒想過會專職撿垃圾。」人稱「瘋媽」的江昀蒨笑著說。 原擔任幼兒園老師的她,因熱愛戶外運動與職涯規劃考量,選擇考取游泳教練與溯溪指導員證照,但卻遇上疫情、課程停擺,轉而走向宜蘭無人海灘散心,沒想到被眼前景象震撼:「安全帽、魚網、馬桶……整片沙灘像垃圾掩埋場。」她與先生隨手用車上的垃圾袋清理,短短30分鐘便裝滿兩大袋。從那次之後,他們不定時展開淨灘行動。
宜蘭北端,有一個名為大里的小村落,它曾是繁榮漁港,擁有豐富海女文化與歷史故事。然而,隨時間推移,這裡逐漸被遺忘,成為一個人口外流、高齡化嚴重的地方。 直到兩位來自國立宜蘭大學的年輕學子—楊文甄與劉玟婷,帶著對創新創業的熱情與對地方故事的熱愛,走進大里,為這個小村落注入全新生命力。她們不僅讓大里重新被看見,也為地方創生提供了新可能。
在中國,華勝車用燈飾件擁有逾3成市占率,前10大車廠都是它的客戶。 這間收服各大品牌的製造商,幕後操盤手,來自宜蘭。
今周刊編按:宜蘭縣政府攜手太古可口可樂等六大團體,在大溪漁港打造全國首創的「海廢就地回收成材」暫置所,結合創新的「海廢4R循環模式」,將難以處理的保麗龍海廢轉化為資源,致力於將大溪漁港打造成減廢漁港的示範基地。
淨零排放當前,隨著再生能源增加,電力系統中的「慣量」卻逐漸減少。台電去年11月啟用60MW宜蘭冬山儲能系統,是目前全台唯一可實測系統慣量的儲能系統。慣量是什麼、台電如何透過「虛擬慣量」調整電網頻率?本文採訪台電技術人員來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