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氣溫連連飆高,連帶推升台灣用電量,根據台電資料,在歷年用電量排行榜中,2020 年 7 月已占 7 個席次,同時也包下前五名,不過今年夏天供電燈號無虞,除了中場加入台中火電廠助力,太陽能也在中午尖峰用電時段扮演要角。
夏天外出,不論到何處,手持風扇、遮陽傘和墨鏡,似乎已是現代人少不了的「避暑三寶」。我們正在經歷全球史上最熱的一年,未來,台灣有哪些都會區,得當心高溫警報來襲?
保養品內含的每一種成分,不只會影響肌膚與身體,也會影響環境。 我們若更有意識地消費,認識產品對自己、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可讓世界成為更好樣貌。
為了節約能源,不僅家庭電器設備愈來愈智慧化,就連玻璃都開始變得更「聰明」。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辦理一系列「台北市氣候變遷公民參與」工作坊,本月27日舉行首場活動,以「推廣城市深度減碳」為主題,邀集相關專家與民眾共同討論。針對台北市高耗能的問題,建築師陳光雄點出,目前台灣建築設計大多未因地制宜,不當的建材與設計在台灣就像「夏天穿貂皮大衣」,導致都市熱島效應加劇,冷氣空調開不停。
今年台灣剛剛度過120年來最熱的夏天,中午氣溫動輒36度以上,家家戶戶不得不拼命開冷氣,而代價就是高昂的電費帳單。但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在今年「史上最熱」的8月,一家4口的電費只有700多台幣。他力行節電背後的信念不是只省錢,而是為了兩位寶貝女兒的未來。
用公益綠能點亮台灣!將近46年歷史的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今年迎來別具意義的夏天,屋頂裝設大面積的太陽能版、室內換上最新穎的LED燈具,省下的大筆電費,不僅減輕營運負擔,也讓瑞復中心多了經費及餘力,實現掛念許久的憨老家庭服務計畫,讓公益繼續放大。
夏天最怕電費暴增!由於天氣燥熱,又受到疫情影響,不少人仍在居家辦公(WFH),面臨到家庭用電費暴增等問題。如何省電、省錢又是一大挑戰,對此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誰偷了你的錢?》就提到一段故事,最近朋友碰到了一個難題,朋友家裡的冰箱有點故障,但還沒有到完全壞。只是不斷出水,門也關不緊。家裡的長輩認為,電冰箱還沒有完全壞,不需要換。這時候到底該如何判斷呢?到底該換、還是不該換?
英國一隻喜歡和泳客嬉戲、綽號為「尼克」(Nick)的野生瓶鼻海豚今年夏天不幸被船撞到慘死。
近年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熱浪、野火、暴雨各地災情不斷,「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成為牛津辭典2019年的熱搜詞彙,台灣太麻里更在今年夏天測出40.6度高溫,不論是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已對我們的生態環境造成衝擊。因此,是時候讓我們為地球降溫了!